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煤岩显微组分 | 第11-18页 |
1.1.1 煤岩显微结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2 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及个性 | 第13-18页 |
1.2 煤岩显微组分与配煤炼焦 | 第18-21页 |
1.2.1 镜质组反射率对炼焦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2 煤的活性组分与炼焦煤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1.2.3 煤岩显微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对配煤炼焦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煤岩显微分析在焦化行业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1 产生混煤的原因 | 第21页 |
1.3.2 利用镜质组反射率鉴别混煤 | 第21-22页 |
1.3.3 煤岩显微分析用于指导煤场分堆与配煤 | 第22-24页 |
1.4 焦炭显微组分 | 第24-25页 |
1.4.1 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比较 | 第24-25页 |
1.4.2 焦炭光学组织对焦炭性质的影响 | 第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介绍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1 煤岩光片制作 | 第27-29页 |
2.2.2 偏光显微镜使用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 第29页 |
2.2.3 热台显微镜观察实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炼焦煤单煤及部分混煤的煤岩分析表征 | 第31-43页 |
3.1 第一批九种炼焦煤镜质组反射率和煤岩显微组成分析 | 第31-35页 |
3.2 第二批八种炼焦煤镜质组反射率和煤岩显微组成分析 | 第35-37页 |
3.3 不同批次同种煤的煤岩组分异同 | 第37-39页 |
3.4 粒径分布对单煤反射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由镜质组反射率鉴别单煤或混煤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用热台显微镜研究炼焦煤的热解熔融过程 | 第43-58页 |
4.1 不同变质程度单种煤的热解熔融过程 | 第43-53页 |
4.1.1 气煤 | 第43-44页 |
4.1.2 1/3焦煤 | 第44-46页 |
4.1.3 肥煤 | 第46-47页 |
4.1.4 焦煤 | 第47-51页 |
4.1.5 瘦煤 | 第51-53页 |
4.2 八种炼焦煤的胶质体特征分析 | 第53-55页 |
4.3 八种炼焦煤熔融过程与其工艺性质关联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炼焦煤性质对其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 | 第58-66页 |
5.1 八种单煤及部分混煤焦炭光学组织测定 | 第58-62页 |
5.2 焦炭光学组织成分与煤的显微组分对应关系 | 第62-63页 |
5.3 炼焦煤熔融过程对焦炭光学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