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政治参与视角下的网络民主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0页
绪论第10-16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36页
    第一节 何为民主第16-22页
        一、“民主”面面观第16-18页
        二、民主的内涵第18-20页
        三、民主的基本形式第20-22页
    第二节 网络民主的概念及实质第22-28页
        一、网络民主的概念及表现形式第22-24页
        二、网络民主的源起第24-27页
        三、网络民主的实质第27-28页
    第三节 理论基础第28-36页
        一、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来源第28-30页
        二、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概述第30-34页
        三、参与式民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可行性第34-36页
第二章 网络民主的优势第36-42页
    第一节 代议制民主的不足第36-37页
        一、参与主体身份实际上的不对等第36-37页
        二、政治参与度不够第37页
        三、一次性民主问题第37页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网络民主的优势第37-40页
        一、主体地位的相对平等第37-38页
        二、参与渠道的开放性第38-39页
        三、较高的政治参与度第39页
        四、基于高度言论表达自由的民意的真实性第39-40页
        五、权力监督的便捷性第40页
    第三节 网络时代直接参与民主的可能第40-42页
第三章 网络民主的限度第42-58页
    第一节 网络民主的主体缺陷第42-44页
        一、网络民主中参与主体的身份尴尬第42页
        二、网络民主中参与主体的结构化缺陷第42-43页
        三、网络民主中参与主体的非理性特征第43-44页
    第二节 网络民主中参与信息的缺陷第44-48页
        一、信息的民主价值第44-45页
        二、网络民主中参与信息的非民主第45-48页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的缺陷第48-53页
        一、民主参与的场所——公共领域的特征第48-50页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问题第50-51页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问题第51-52页
        四、网络社会中公域与私域的混乱和冲突第52-53页
    第四节 网络民主的功能性缺陷第53-55页
        一、网络民主下的秩序困境第54页
        二、网络暴政问题第54-55页
    第五节 网络民主无法取代代议制民主第55-58页
第四章 网络民主缺陷的克服第58-66页
    第一节 克服网络民主缺陷的基本原则第58-61页
        一、网络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58-59页
        二、以实现网络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第59-60页
        三、网络民主与其他民主形式相协调第60-61页
    第二节 克服网络民主缺陷的具体举措第61-66页
        一、塑造合格的参与主体第61-62页
        二、把好参与信息的质量关,为网络的民主参与提供信息基础第62-63页
        三、建立网络参与的准入和运行机制,规范网络公共空间第63-64页
        四、规范网络舆论监督,更好发挥网络的民主监督功能第64-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个人简历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麦金太尔伦理思想评述
下一篇:清末民初女子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