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9页 |
1 多铜氧化酶 | 第18-19页 |
1.1 多铜氧化酶的定义 | 第18页 |
1.2 多铜氧化酶家族的成员 | 第18-19页 |
2 漆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34页 |
2.1 漆酶及其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2.2 不同来源的漆酶 | 第20-23页 |
2.2.1 植物漆酶 | 第21页 |
2.2.2 真菌漆酶 | 第21-22页 |
2.2.3 细菌漆酶 | 第22-23页 |
2.2.4 其他漆酶 | 第23页 |
2.3 漆酶的结构 | 第23-28页 |
2.4 漆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 第28-30页 |
2.5 漆酶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2.6 漆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 第31-33页 |
2.7 漆酶的应用 | 第33-34页 |
3 细菌的锰离子氧化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3.1 自然界中锰离子 | 第34-35页 |
3.2 细菌锰离子氧化的机理 | 第35-36页 |
3.3 细菌锰离子氧化功能 | 第36-37页 |
3.4 多铜氧化酶的锰离子氧化 | 第3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4.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7-38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第二章 Pseudomonas sp.593多铜氧化酶CumA和CopA的漆酶活性研究 | 第39-81页 |
1 前言 | 第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55页 |
2.1 材料 | 第39-45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2.1.3 实验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41-42页 |
2.1.4 试验中培养基的配制 | 第42页 |
2.1.5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42-45页 |
2.2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 | 第45-47页 |
2.2.1 细菌的培养 | 第45页 |
2.2.2 Pseudomonas sp.593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45页 |
2.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46页 |
2.2.4 DNA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46页 |
2.2.5 DNA质粒的提取 | 第46页 |
2.2.6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 | 第46-47页 |
2.2.7 PCR片段溶液回收 | 第47页 |
2.2.8 Tris-甘氨酸SDS-PAGE电泳 | 第47页 |
2.3 Pseudomonas sp.593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克隆 | 第47-48页 |
2.3.1 多铜氧化酶基因的简并引物设计 | 第47页 |
2.3.2 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扩增 | 第47-48页 |
2.3.3 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验证 | 第48页 |
2.4 Pseudomonas sp. 593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表达 | 第48-50页 |
2.4.1 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2.4.2 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诱导表达 | 第49页 |
2.4.3 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copA的表达鉴定 | 第49-50页 |
2.5 Pseudomonas sp. 593多铜氧化酶CumA、CopA的分离纯化 | 第50-52页 |
2.5.1 钴离子琼脂糖凝胶柱的制备 | 第50页 |
2.5.2 钴离子琼脂糖凝胶柱的平衡、结合和洗柱 | 第50-51页 |
2.5.3 酶蛋白的检测和收集 | 第51页 |
2.5.4 钴离子琼脂糖凝胶柱的后处理 | 第51页 |
2.5.5 钴离子琼脂糖凝胶柱的再生 | 第51-52页 |
2.6 多铜氧化酶CumA、CopA的漆酶活性酶学性质分析 | 第52-55页 |
2.6.1 漆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2.6.2 酶蛋白的最适反应pH | 第53页 |
2.6.3 酶蛋白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53页 |
2.6.4 酶蛋白的pH稳定性 | 第53-54页 |
2.6.5 酶蛋白的热稳定性 | 第54页 |
2.6.6 二价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影响 | 第54页 |
2.6.7 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75页 |
3.1 Pseudomonas sp. 593多铜氧化酶CumA593的漆酶活性研究 | 第55-66页 |
3.1.1 Pseudomonas sp. 593多铜氧化酶CumA593的基因克隆 | 第55-57页 |
3.1.2 多铜氧化酶CumA593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3.1.3 多铜氧化酶cumA593基因的表达和蛋白纯化与鉴定 | 第58-60页 |
3.1.4 多铜氧化酶CumA593漆酶活性的最适反应pH | 第60-61页 |
3.1.5 多铜氧化酶CumA593漆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61-62页 |
3.1.6 多铜氧化酶CumA593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 第62-63页 |
3.1.7 二价金属离子对多铜氧化酶CumA593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3.1.8 多铜氧化酶CumA593对漆酶底物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64-66页 |
3.2 Pseudomonas sp. 593多铜氧化酶CopA的漆酶活性研究 | 第66-75页 |
3.2.1 Pseudomonas sp. 593多铜氧化酶CopA的基因克隆 | 第66页 |
3.2.2 多铜氧化酶CopA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第66-68页 |
3.2.3 多铜氧化酶copA基因的表达和蛋白纯化与鉴定 | 第68-70页 |
3.2.4 多铜氧化酶CopA漆酶活性的最适反应pH | 第70-71页 |
3.2.5 多铜氧化酶CopA漆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71-72页 |
3.2.6 多铜氧化酶CopA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 第72-73页 |
3.2.7 二价金属离子对多铜氧化酶CopA漆酶活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3.2.8 多铜氧化酶CopA对漆酶底物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81页 |
第三章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7853和Pseudomonas sp 593的多铜氧化酶CumA的锰离子氧化活性研究 | 第81-101页 |
1 前言 | 第81-8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8页 |
2.1 材料 | 第82-85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8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82-83页 |
2.1.3 实验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83页 |
2.1.4 试验中培养基的配制 | 第83-84页 |
2.1.5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84-85页 |
2.2 基本实验操作 | 第85页 |
2.3 细菌锰离子氧化能力的检测 | 第85页 |
2.4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7853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27853的克隆 | 第85页 |
2.5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7853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27853的表达 | 第85-86页 |
2.6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7853多铜氧化酶CumA27853的分离纯化 | 第86页 |
2.7 多铜氧化酶CumA27853和CumA593的锰离子氧化活性酶学性质分析 | 第86-88页 |
2.7.1 锰离子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86页 |
2.7.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6-87页 |
2.7.3 锰离子氧化活性的最适反应pH | 第87页 |
2.7.4 锰离子氧化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87页 |
2.7.5 二价金属离子对锰离子氧化活性影响 | 第87页 |
2.7.6 锰离子氧化活性的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87-88页 |
2.7.7 蛋白3D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8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8-97页 |
3.0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7853与Pseudomonas sp. 593锰离子氧化能力检测 | 第88-89页 |
3.1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7853多铜氧化酶基因cumA27853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89-93页 |
3.2 多铜氧化酶CumA27853的纯化与锰离子氧化活性检测 | 第93-94页 |
3.3 LBB溶液检测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94页 |
3.4 多铜氧化酶CumA27853和CumA593锰离子氧化活性的酶学分析 | 第94-95页 |
3.5 多铜氧化酶CumA27853和CumA593锰离子氧化活性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95-96页 |
3.6 多铜氧化酶CumA27853和CumA593蛋白3D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96-97页 |
4 讨论 | 第97-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2页 |
附录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