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7-8页 |
二、家事诉讼及其程序概述 | 第8-12页 |
(一)概念内涵 | 第8页 |
(二)历史沿革 | 第8-9页 |
(三)特征 | 第9-10页 |
1. 诉讼主体范围的固定性与事实关系的复杂性 | 第9页 |
2. 诉讼矛盾的多样性 | 第9页 |
3. 家事诉讼纠纷的持续性特点 | 第9-10页 |
4. 家事诉讼案件审理遵循职权探知主义 | 第10页 |
(四)与其他诉讼程序的区别和联系 | 第10-12页 |
1. 家事诉讼程序比普通民事诉讼程序更为复杂也更具特殊性 | 第10-11页 |
2. 家事诉讼程序强调调解前置 | 第11页 |
3. 家事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的区别联系 | 第11-12页 |
三、域外家事诉讼程序比较分析 | 第12-17页 |
(一)德国家事诉讼程序 | 第12-13页 |
(二)日本家事诉讼程序 | 第13-14页 |
(三)英美国家家事诉讼程序 | 第14-15页 |
(四)台湾地区家事诉讼程序 | 第15-17页 |
四、我国家事诉讼程序现状 | 第17-21页 |
(一)目前我国家事诉讼程序的立法规定 | 第17-18页 |
1. 关于家事诉讼主体资格的立法规定 | 第17页 |
2. 现行法律关于家事纠纷调解的规定 | 第17-18页 |
3. 家事诉讼中涉及非公开审理的相关规定 | 第18页 |
4. 与家事诉讼相关的管辖规定 | 第18页 |
(二)我国现行家事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1. 立法不够完整系统,部分家事案件尚未规定 | 第18-19页 |
2. 家事诉讼审理程序不科学,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 | 第19页 |
3. 调解等其他重要原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 第19-21页 |
五、我国家事诉讼程序的构建 | 第21-33页 |
(一)家事诉讼程序立法模式的完善 | 第21-22页 |
(二)家事诉讼程序案件范围的确定 | 第22-24页 |
1. 有关婚姻身份关系的案件 | 第22-23页 |
2. 有关亲子关系的案件 | 第23页 |
3. 有关收养关系的案件 | 第23页 |
4. 有关继承关系的案件 | 第23-24页 |
(三)当事人资格界定 | 第24-25页 |
1. 婚姻关系中当事人适格的扩充 | 第24-25页 |
2. 子女身份关系中当事人适格的扩充 | 第25页 |
3. 除子女身份关系以外的其他当事人适格扩充 | 第25页 |
(四)家事诉讼的管辖机构设置 | 第25-28页 |
1. 家事诉讼的机构设置 | 第25-26页 |
2. 家事法庭的设置方式及注意事项 | 第26-27页 |
3. 家事诉讼的管辖规定 | 第27-28页 |
(五)家事诉讼的调解规则 | 第28-29页 |
1. 调解前置原则的确立 | 第28页 |
2. 设立专职的调解委员会 | 第28页 |
3. 创新调解制度,增加诉讼内调解 | 第28-29页 |
4. 明确禁止调解的案件类型 | 第29页 |
(六)家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 第29-30页 |
1. 扩大法官在证据调取上的范围和权力 | 第29-30页 |
2. 证据举证时限及举证责任的变通适用 | 第30页 |
3. 当事人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30页 |
(七)家事诉讼程序中的特殊程序规则 | 第30-33页 |
1. 家事保全制度 | 第30-31页 |
2. 检察官参与诉讼制度 | 第31-33页 |
六、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