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序言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作物缺水补偿节水的概念内涵及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作物缺水补偿节水机制的机理分析 | 第14-23页 |
·缺水补偿在作物形态学上的变化响应 | 第14-16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叶片的影响 | 第14-15页 |
·水分亏缺复水对根系的影响 | 第15页 |
·株高、根冠比的变化 | 第15-16页 |
·生理生态方面的调节变化 | 第16-19页 |
·细胞生长及渗透调节 | 第16-17页 |
·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 | 第17-18页 |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 | 第18-19页 |
·同化物质的运输分配 | 第19页 |
·信号传导相关分子及生化代谢物质的合成变化 | 第19-22页 |
·胁迫信号的获得、传递及内源激素变化 | 第20-21页 |
·多胺、脯氨酸等物质分子的合成代谢 | 第21页 |
·一些酶类及蛋白分子的作用 | 第21-22页 |
·亏缺补偿节水机制在基因分子水平的研究 | 第22-23页 |
·水分胁迫的程度、历时和发生时期对节水补偿作用的影响 | 第23-25页 |
·作物缺水补偿节水关键分子生理机制过程 | 第25-29页 |
·水分亏缺期间作物的分子生理响应过程 | 第25-27页 |
·复水后作物的分子生理响应过程 | 第27-29页 |
·作物缺水补偿节水作用在农业灌溉上的应用 | 第29-30页 |
·水稻分蘖研究和水分亏缺调控 | 第30-32页 |
·C3植物中C4途径的研究 | 第32-34页 |
2 理论创新、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 | 第34-38页 |
·实验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生长冗余及其影响 | 第34页 |
·分蘖密度与群体生物量的理论关系 | 第34-35页 |
·水分亏缺、密度和产量的关系 | 第35-36页 |
·水稻水分亏缺及复水前后的生理分子变化 | 第36页 |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水稻水分处理分蘖动态趋势 | 第37页 |
·水分处理中的生理分子代谢变化 | 第37页 |
·水稻生物量、根冠比和产量测定 | 第37-3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场地 | 第38页 |
·实验土壤和器具 | 第38页 |
·栽培方式 | 第38-39页 |
·浸种 | 第38-39页 |
·育苗 | 第39页 |
·移栽培育 | 第39页 |
·水分和密度处理 | 第39页 |
·实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9-41页 |
·分蘖动态观察 | 第39-40页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40页 |
·光合相关参数的测定 | 第40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0页 |
·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的测定 | 第40-41页 |
·RuBP羧化酶的测定 | 第40-41页 |
·PEP羧化酶的测定 | 第41页 |
·株高和生物量等指标的测定 | 第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2-64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后水稻植株形态变化 | 第42-43页 |
·水分处理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43-44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稻光合相关参数的影响 | 第44-50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稻叶绿素的影响 | 第50-51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稻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的影响 | 第51-55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稻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 第55-60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稻收获相关参数的影响 | 第60-64页 |
5 讨论 | 第64-68页 |
·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 第64-65页 |
·水稻水分亏缺补偿的生理生态机制 | 第65页 |
·水稻水分亏缺补偿效应的光合途径变化机制 | 第65-66页 |
·作物水分亏缺补偿节水技术的应用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和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