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4页 |
1.1.1 运动损伤是制约青少年运动员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 第10-11页 |
1.1.2 运动损伤发生的不确定性 | 第11-12页 |
1.1.3 风险因素视角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2 研究述评 | 第15-23页 |
2.1 青少年运动员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1.1 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1.2 青少年运动员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 运动损伤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2.1 运动损伤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2.2 运动损伤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3 运动损伤风险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2.3.1 运动损伤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2 运动损伤风险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3页 |
3.2.2 调查法 | 第23-24页 |
3.2.3 访谈法 | 第24-25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5页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25-26页 |
4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第26-27页 |
4.1.1 运动员参训项目的分布 | 第26-27页 |
4.1.2 教练员执教项目分布 | 第27页 |
4.2 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 | 第27-29页 |
4.3 运动员运动损伤严重程度 | 第29-32页 |
4.3.1 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损伤严重程度(有身体接触性项目) | 第29-30页 |
4.3.2 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损伤严重程度(非身体接触性项目) | 第30-31页 |
4.3.3 运动员运动损伤严重程度均值对比 | 第31-32页 |
4.4 运动员运动损伤类型 | 第32-34页 |
4.5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情境 | 第34-35页 |
4.6 运动员运动损伤时段 | 第35-37页 |
4.7 运动员运动损伤等级与损伤重复性程度 | 第37-41页 |
4.7.1 运动损伤等级 | 第37-38页 |
4.7.2 运动损伤重复性程度 | 第38-39页 |
4.7.3 损伤等级与损伤重复性程度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5 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厘清 | 第41-56页 |
5.1 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分类 | 第41-48页 |
5.1.1 身体发展因素 | 第42-43页 |
5.1.2 心理因素 | 第43页 |
5.1.3 比赛、训练因素 | 第43-45页 |
5.1.4 比赛、训练环境因素 | 第45-46页 |
5.1.5 外界社会因素 | 第46页 |
5.1.6 日常生活因素 | 第46-47页 |
5.1.7 内部管理因素 | 第47页 |
5.1.8 运动项目因素 | 第47-48页 |
5.1.9 其他因素 | 第48页 |
5.2 运动员运动损伤间接原因 | 第48-50页 |
5.3 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分析 | 第50-51页 |
5.4 运动员运动损伤后认可人群 | 第51-52页 |
5.5 少体校就“运动损伤风险预防问题”重视程度 | 第52-54页 |
5.6 教练员对“运动损伤采取措施”问题认可度 | 第54-56页 |
6 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特征及模型的构建 | 第56-62页 |
6.1 运动员损伤风险因素的特征 | 第56-57页 |
6.1.1 损伤风险因素的潜在性 | 第56页 |
6.1.2 损伤风险因素的损害性 | 第56页 |
6.1.3 损伤风险因素的可被认知性 | 第56页 |
6.1.4 损伤风险因素的多维性 | 第56-57页 |
6.1.5 损伤风险因素的交互性 | 第57页 |
6.2 运动损伤风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57-62页 |
6.2.1 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57-58页 |
6.2.2 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确定 | 第58-60页 |
6.2.3 运动员损伤风险因素模型---基于冰山模型 | 第60-62页 |
7 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的规避措施 | 第62-65页 |
7.1 树立运动损伤风险规避的整体意识 | 第62页 |
7.2 建立运动损伤风险的管理制度 | 第62-63页 |
7.3 引进防护性训练方法对运动过程进行风险筛查 | 第63页 |
7.4 建立运动员损伤风险的预防档案卡及预警机制 | 第63页 |
7.5 加强队医及体能训练师队伍的建设 | 第63页 |
7.6 提升运动员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的社会支持面 | 第63-65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8.1 结论 | 第65页 |
8.2 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