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1 政治背景 | 第9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9页 |
1.1.3 文化及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本课题研究回溯 | 第10页 |
1.2.2 研究涉及的内容与范围 | 第10-13页 |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理论意义:对近代中国家庭美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第13页 |
1.3.2 实践意义:对当下家庭美育实践的推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4-15页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近代家庭(族)美育分期 | 第16-26页 |
2.1 中国传统家庭美育的历史溯源与变革条件 | 第16-19页 |
2.1.1 中国传统家庭美育的历史溯源 | 第16-17页 |
2.1.2 近代家庭美育转型的条件 | 第17-19页 |
2.2 近代家庭美育的转型与发展分期 | 第19-23页 |
2.2.1 近代家庭美育转型的分期 | 第19-21页 |
2.2.2 近代家庭美育观的阶段性演变 | 第21-22页 |
2.2.3 近代家庭美育转型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3 影响近代家庭美育的若干理论 | 第23-26页 |
2.3.1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 | 第23页 |
2.3.2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 第23-25页 |
2.3.3 其他人的美育思想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近代中国家庭美育论析 | 第26-35页 |
3.1 近代家庭美育目标 | 第26-27页 |
3.1.1 家庭美育是进行家庭德育的必要基础 | 第26页 |
3.1.2 为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服务 | 第26-27页 |
3.1.3 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 第27页 |
3.2 近代家庭美育的内容 | 第27-29页 |
3.2.1 文学艺术之美 | 第27-28页 |
3.2.2 自然环境之美 | 第28-29页 |
3.2.3 行为礼仪之外在美 | 第29页 |
3.2.4 情感之内在美 | 第29页 |
3.3 近代家庭美育方法 | 第29-31页 |
3.3.1 行仪风化 | 第29-30页 |
3.3.2 寓教于嬉 | 第30页 |
3.3.3 因材施教 | 第30-31页 |
3.3.4 讽喻引导 | 第31页 |
3.3.5 美化环境 | 第31页 |
3.4 近代家庭美育特点 | 第31-35页 |
3.4.1 民主平等的特点 | 第31-32页 |
3.4.2 科学性和开放性 | 第32-33页 |
3.4.3 教育与情感化相结合 | 第33页 |
3.4.4 教育与生活实际践相结合 | 第33页 |
3.4.5 父母具有较高审美素养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近代家庭审美教育之个案研究 | 第35-50页 |
4.1 政治家曾国藩的家庭美育 | 第35-40页 |
4.1.1《曾国藩家书》中的美育内容 | 第35-37页 |
4.1.2《曾国藩家书》中的美育方法 | 第37-38页 |
4.1.3 曾国藩家书中的美育特点 | 第38-40页 |
4.2 思想家梁启超的家庭美育 | 第40-45页 |
4.2.1 梁启超家庭美育的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4.2.2 梁启超家庭美育的方法 | 第42-43页 |
4.2.3 梁启超家庭美育的特点 | 第43-45页 |
4.3 艺术家丰子恺的家庭美育 | 第45-50页 |
4.3.1 丰子恺家庭美育的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4.3.2 丰子恺家庭美育的主要方法 | 第46-48页 |
4.3.3 丰子恺家庭美育的主要特点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近代中国家庭美育的定位及若干启示 | 第50-58页 |
5.1 近代中国家庭美育的历史定位 | 第50-54页 |
5.1.1 近代中国家庭美育的分类定位 | 第50-52页 |
5.1.2 近代中国家庭美育的价值性定位 | 第52-54页 |
5.1.3 近代中国家庭美育的局限性定位 | 第54页 |
5.2 若干现实启示 | 第54-58页 |
5.2.1 以家庭美育为儿童人格培育的根基 | 第54-55页 |
5.2.2 父母的素养是家庭美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 第55页 |
5.2.3 家庭美育内容和形式多样性 | 第55-56页 |
5.2.4 家庭成员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家庭美育成功的保障 | 第56页 |
5.2.5 尊重儿童天性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