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有机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物理法 | 第11-12页 |
1.2.2 生物法 | 第12页 |
1.2.3 高级氧化法 | 第12-20页 |
1.3 ZSM-5 分子筛的研究 | 第20-24页 |
1.3.1 ZSM-5 分子筛概述 | 第20页 |
1.3.2 ZSM-5 分子筛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1.3.3 ZSM-5 分子筛改性方法 | 第21-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1 碱处理 | 第27-28页 |
2.2.2 金属负载 | 第28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29页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9-32页 |
2.4.1 染料废水色度测试 | 第29-30页 |
2.4.2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测定 | 第30-31页 |
2.4.3 染料废水中间产物测试 | 第31-32页 |
第3章 ZSM-5 分子筛的改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改性前后ZSM-5 分子筛的XRD与SEM分析 | 第32-40页 |
3.2.1 碱处理对ZSM-5 分子筛晶体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 Cu、Zn掺杂对Z-AT2分子筛晶体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3 Cu、Zn、Ce掺杂对Z-AT2分子筛晶体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4 不同制备方法对Cu-Zn-Ce/Z-AT2晶体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40-44页 |
3.3.1 Cu O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不同浓度碱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Cu/Zn摩尔配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页 |
3.3.4 Cu/Zn/Ce摩尔配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5 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Cu-Zn-Ce/Z-AT降解酸性大红GR工艺参数的研究 | 第46-56页 |
4.0 引言 | 第46页 |
4.1 酸性大红GR简介 | 第46-47页 |
4.2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47页 |
4.3 Cu-Zn-Ce/Z-AT催化降解酸性大红GR性能的研究 | 第47-52页 |
4.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溶液初始p H值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5 双氧水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正交实验及分析 | 第52-55页 |
4.4.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2页 |
4.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4.3 验证实验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Cu-Zn-Ce/Z-AT处理酸性大红GR降解历程探讨及动力学研究 | 第56-68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5.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59页 |
5.4 气相质谱分析 | 第59-62页 |
5.5 酸性大红GR降解历程 | 第62-63页 |
5.6 动力学研究 | 第63-67页 |
5.6.1 催化剂用量动力学研究 | 第64-65页 |
5.6.2 初始p H值动力学研究 | 第65页 |
5.6.3 H_2O_2投加量动力学研究 | 第65-66页 |
5.6.4 反应温度动力学研究 | 第66-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Cu-Zn-Ce/Z-AT处理实际工业废水的工艺研究 | 第68-75页 |
6.1 引言 | 第68页 |
6.2 单因素实验 | 第68-72页 |
6.2.1 反应时间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6.2.2 反应温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6.2.3 催化剂用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4 溶液初始p H值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71页 |
6.2.5 H2O2投加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6.3 正交实验 | 第72-74页 |
6.3.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72-73页 |
6.3.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6.3.3 验证实验 | 第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总结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