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智慧水务 | 第19-21页 |
1.2.1 智慧水务的概念 | 第19页 |
1.2.2 智慧水务的架构 | 第19-20页 |
1.2.3 我国智慧水务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1.3 水体污染物分类 | 第21-26页 |
1.3.1 自然有机物 | 第21-23页 |
1.3.2 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 | 第23-25页 |
1.3.3 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 第25-26页 |
1.4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表征与监测 | 第26-31页 |
1.4.1 溶解性有机物的富集分离与分析表征 | 第26-29页 |
1.4.2 微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1.4.3 有机污染物的在线监测 | 第30-31页 |
1.5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去除 | 第31-33页 |
1.5.1 物理法 | 第31-32页 |
1.5.2 化学法 | 第32-33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1.7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第二章 基于液相色谱分离的多激发、多发射荧光扫描图谱 | 第42-53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42-44页 |
2.2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44-45页 |
2.2.1 实验水样与试剂 | 第4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2.3.1 三维荧光光谱 | 第45-46页 |
2.3.2 HPLC-多激发荧光扫描 | 第46-48页 |
2.3.3 HPLC多发射荧光扫描 | 第48-49页 |
2.3.4 HPSEC多发射荧光扫描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页 |
2.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典型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色谱-光谱表征 | 第53-75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53-54页 |
3.2 地表水体中DOM的色谱-光谱表征 | 第54-59页 |
3.2.1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54-55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3.3 城市生活污水中DOM的色谱-光谱表征 | 第59-66页 |
3.3.1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59-60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3.3.3 环境意义 | 第66页 |
3.4 印染废水生化处理出水的色谱-光谱表征 | 第66-71页 |
3.4.1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67-69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3.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第四章 在线或便携式紫外荧光水质传感器的研发 | 第75-86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75-76页 |
4.2 研发基础 | 第76-77页 |
4.2.1 硬件基础 | 第76页 |
4.2.2 论基础 | 第76-77页 |
4.3 传感器设计 | 第77-82页 |
4.3.1 设计简介 | 第77页 |
4.3.2 光学部分 | 第77-78页 |
4.3.3 电路部分 | 第78-82页 |
4.3.4 软件部分 | 第82页 |
4.4 准确性与灵敏性测试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光谱指标评价强化混凝、离子交换工艺与预测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 第86-105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86-88页 |
5.2 实验方法和材料 | 第88-90页 |
5.2.1 水样采集 | 第88页 |
5.2.2 强化混凝和阴离子交换 | 第88页 |
5.2.3 氯化消毒实验 | 第88-90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9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9页 |
5.3.1 UVA280 vs UVA254 | 第90-91页 |
5.3.2 EEM荧光谱的简化 | 第91-93页 |
5.3.3 DOM的去除:强化混凝与离子交换 | 第93-96页 |
5.3.4 预测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 第96-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页 |
5.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第六章 光谱指标预测臭氧工艺中有机微污染物的降解 | 第105-129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105-106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1页 |
6.2.1 实验水样与微污染物 | 第106-107页 |
6.2.2 臭氧批次实验 | 第107-109页 |
6.2.3 分析方法 | 第109-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4页 |
6.3.1 光谱替代性指标选择 | 第111-115页 |
6.3.2 LED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 第115页 |
6.3.3 溶解性有机物的降解 | 第115-119页 |
6.3.4 微污染物的降解特征 | 第119-12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6.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第七章 光谱指标预测臭氧工艺中溴酸盐与可生物降解有机碳的生成 | 第129-152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129-131页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4页 |
7.2.1 实验水样与试剂 | 第131页 |
7.2.2 臭氧批次实验 | 第131-133页 |
7.2.3 批次微生物降解实验 | 第133页 |
7.2.4 紫外荧光分析 | 第133页 |
7.2.5 分子量分布分析 | 第133-134页 |
7.2.6 Br~-与BrO_3~-分析 | 第13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6页 |
7.3.1 发色团降解 | 第134-136页 |
7.3.2 荧光团的降解 | 第136-137页 |
7.3.3 BDOC的生成评价 | 第137-140页 |
7.3.4 DOM分子量分布变化 | 第140-143页 |
7.3.5 BrO_3~-的生成 | 第143-14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7.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7-152页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52-156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52-15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54-156页 |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156-162页 |
一、所发表SCI论文 | 第156-159页 |
二、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第159-160页 |
三、所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 第160-161页 |
四、所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1页 |
五、博士研究生阶段所获荣誉奖项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