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转基因玉米的研发方向 | 第14-15页 |
1.2.2 转基因玉米抗性优良事件 | 第15-16页 |
1.2.3 转基因玉米的影响 | 第16页 |
1.2.4 转基因玉米的社会学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文献比较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文本分析法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转基因技术 | 第19-20页 |
2.1.2 转基因玉米 | 第20页 |
2.1.3 转基因食品安全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消费者行为改变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现代规制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世界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概况与启示 | 第25-40页 |
3.1 美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概况 | 第25-32页 |
3.1.1 美国转基因玉米发展概况 | 第25-30页 |
3.1.2 美国转基因玉米管理制度 | 第30-32页 |
3.2 欧盟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概况 | 第32-37页 |
3.2.1 欧盟转基因玉米发展概况 | 第32-35页 |
3.2.2 欧盟转基因玉米管理制度 | 第35-37页 |
3.3 世界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启示 | 第37-38页 |
3.3.1 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产业化的转基因玉米势在必行 | 第37页 |
3.3.2 对待转基因玉米的态度与各国基本国情息息相关 | 第37页 |
3.3.3 转基因玉米的顺利推广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 第37-38页 |
3.3.4 转基因玉米的安全管理需要离不开多部门的协调配合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转基因玉米对生产的潜在影响和我国发展管理政策 | 第40-47页 |
4.1 转基因玉米对生产的潜在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4.2 我国转基因玉米发展管理政策 | 第41-43页 |
4.3 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对玉米生产和竞争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1 防治玉米虫害的有效途径 | 第43-44页 |
4.3.2 有利于解决玉米生产稳定性差和产量低的问题 | 第44页 |
4.3.3 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 第44页 |
4.3.4 增强玉米的供给能力 | 第44-45页 |
4.4 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消费者视角下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47-55页 |
5.1 理论分析 | 第47-48页 |
5.2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 | 第48-51页 |
5.2.1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听说情况 | 第48-49页 |
5.2.2 消费者的生物技术知识水平 | 第49-50页 |
5.2.3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 | 第50-51页 |
5.3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 | 第51-52页 |
5.4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5.4.1 媒体信息 | 第52-53页 |
5.4.2 消费者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程度 | 第53页 |
5.4.3 价格和消费者个体及家庭特征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7页 |
6.4 本研究的前景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