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导论 | 第22-49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2-2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22-2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7-43页 |
(一)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7-39页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第39-42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42-4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3-4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4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46-49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46-47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47-49页 |
第一章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本质及其意义 | 第49-70页 |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 第49-64页 |
(一) 信仰的内涵、本质与特征 | 第49-58页 |
(二) 信仰教育的提出、内涵与本质 | 第58-61页 |
(三)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 第61-64页 |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意义 | 第64-70页 |
(一) 国家层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 第65-66页 |
(二) 社会层面:促进和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 | 第66-67页 |
(三) 学校层面:完善和提高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 第67-68页 |
(四) 个人层面:保障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68-70页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历史轨迹与经验教训 | 第70-91页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70-78页 |
(一)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信仰教育(1949年——1956年) | 第70-71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信仰教育(1956年——1978年) | 第71-74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信仰教育(1978年——至今) | 第74-78页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经验教训 | 第78-91页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78-83页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教训 | 第83-91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成效、问题及原因 | 第91-117页 |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显著成效 | 第94-105页 |
(一) 科学信仰的认知程度较高 | 第94-97页 |
(二) 开展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明显 | 第97-104页 |
(三) 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有力 | 第104-105页 |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05-113页 |
(一) 信仰教育的内生动力匮乏 | 第106-110页 |
(二) 信仰教育的理论根基不牢 | 第110-112页 |
(三) 信仰教育的方法创新不足 | 第112-113页 |
三、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113-117页 |
(一) 教育主体的素质不能充分满足信仰教育的要求 | 第113-114页 |
(二) 大学生的功利导向制约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 第114-115页 |
(三) 多元思潮不断冲击信仰教育 | 第115-116页 |
(四) 信仰教育话语体系创新不足影响教育效果 | 第116-117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差序格局”与优化要素 | 第117-137页 |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差序格局” | 第117-129页 |
(一) 大学生是信仰教育的中心点 | 第117-122页 |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核心圈 | 第122-124页 |
(三)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次级圈 | 第124-127页 |
(四) 全体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辐射圈 | 第127-129页 |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优化要素 | 第129-137页 |
(一) 优化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环境 | 第129-134页 |
(二) 营造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文化氛围 | 第134-137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建构 | 第137-150页 |
一、核心内容:科学的信仰观 | 第138-141页 |
(一) 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是时代需要 | 第138-139页 |
(二) 大学生信仰教育需要科学的信仰观指引方向 | 第139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39-140页 |
(四) 树立科学的信仰观要做到“四个坚定” | 第140-141页 |
二、重点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141-143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 | 第141页 |
(二) 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历史过程 | 第141-143页 |
三、精神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第143-145页 |
(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143-144页 |
(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第144-145页 |
四、根本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45-150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发展 | 第145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 第145-150页 |
第六章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机制与方法 | 第150-166页 |
一、拓宽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 第150-156页 |
(一) 加强理论教育的渗透力 | 第150-152页 |
(二) 加大网络教育和监管力度 | 第152-153页 |
(三) 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优秀因子 | 第153-155页 |
(四) 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 第155-156页 |
二、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体制机制 | 第156-159页 |
(一) 改革领导体制 | 第157页 |
(二) 健全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 第157-158页 |
(三) 完善评价机制 | 第158-159页 |
三、创新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 | 第159-166页 |
(一) 案例比照法 | 第160-161页 |
(二) 情景设置法 | 第161-162页 |
(三) 心灵触动教育法 | 第162-163页 |
(四) 师生互动咨询法 | 第163页 |
(五) 自我教育法 | 第163-166页 |
结语 | 第166-171页 |
附录 | 第171-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193-195页 |
附件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