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 石莼纲植物的建立 | 第15页 |
2 石莼属植物的研究 | 第15-18页 |
·石莼属植物概述 | 第15-17页 |
·石莼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3 石莼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 第18-21页 |
·国际石莼属植物分类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中国石莼属植物分类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山西省石莼属植物分类研究概况 | 第21页 |
4 石莼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5 分子标记序列及系统发育树简介 | 第23-24页 |
6 石莼属植物古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一种淡水石莼的形态观察 | 第27-36页 |
引言 | 第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29-34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子数据的淡水石莼新种系统发育研究 | 第36-85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50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82页 |
·基于tufA序列的石莼系统发育分析 | 第50-56页 |
·基于UPA序列的石莼系统发育分析 | 第56-61页 |
·基于rbcL序列的石莼系统发育分析 | 第61-69页 |
·基于18S rDNA序列的石莼系统发育分析 | 第69-74页 |
·基于ITS序列的石莼系统发育分析 | 第74-82页 |
3 讨论 | 第82-85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82页 |
·石莼属DNA条形码的选择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基于18S rDNA和tufA数据的淡水石莼新种生物地理及分歧时间估计 | 第85-111页 |
引言 | 第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98页 |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10页 |
·石莼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98-102页 |
·石莼属植物分歧时间估计 | 第102-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1页 |
·石莼属植物可能的起源地 | 第110页 |
·分歧时间估计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特征 | 第111-121页 |
引言 | 第111-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12-1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9页 |
·保护区藻类种类组成和优势类群 | 第115页 |
·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 | 第115-117页 |
·指示藻类及水质评价 | 第117页 |
·不同采样点的聚类分析 | 第117页 |
·采样点环境因子主成分(PCA)分析 | 第117-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1 对于该淡水种分类地位的探讨 | 第121页 |
2 不同地点标本之间的比较 | 第121页 |
3 淡水石莼新种的分歧时间估计 | 第121页 |
4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藻类区系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43-144页 |
承诺书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