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信道容量及传输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 ·干扰信道容量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干扰信道容量的界定 | 第18-20页 |
| ·干扰信道容量的提升 | 第20页 |
| ·干扰信道传输策略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点对点码下的干扰信道容量 | 第24-44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信道模型 | 第24-25页 |
| ·可达速率区域 | 第25-29页 |
| ·扩展到高斯干扰信道 | 第29-42页 |
| ·不考虑时间共享变量的速率区域 | 第29-35页 |
| ·多传输模式FDM/TDM速率区域 | 第35-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叠加码下的干扰信道容量 | 第44-64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基础知识和信道模型 | 第45-46页 |
| ·联合典型序列 | 第45页 |
| ·填充引理 | 第45-46页 |
| ·信道模型 | 第46页 |
| ·采用逐次干扰消除译码获得HK和CMG速率区域 | 第46-59页 |
| ·获得HK速率区域 | 第46-53页 |
| ·获得CMG速率区域 | 第53-59页 |
| ·关于HK与CMG速率区域的等价性 | 第59-62页 |
| ·从采用逐次干扰消除译码的译码顺序角度 | 第59-60页 |
| ·从化简冗余表达式的角度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点对点码和叠加码的高斯干扰信道容量比较 | 第64-80页 |
| ·引言 | 第64-65页 |
| ·信道模型与定义 | 第65-66页 |
| ·点对点和叠加高斯码下的内界 | 第66-68页 |
| ·点对点高斯码下的内界 | 第66-67页 |
| ·叠加高斯码内界 | 第67-68页 |
| ·不使用时间共享变量的内界比较 | 第68-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数值结果 | 第69-77页 |
| ·使用时间共享变量的和速率比较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 第五章 多用户循环干扰信道的容量 | 第80-88页 |
| ·引言 | 第80-81页 |
| ·信道模型 | 第81-82页 |
| ·HK方案内界的SICD译码的可达性 | 第82-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两用户高斯干扰信道中的干扰译码策略 | 第88-96页 |
| ·引言 | 第88-89页 |
| ·信道模型 | 第89页 |
| ·两种基本译码方法 | 第89-90页 |
| ·TIN译码方法 | 第90页 |
| ·DIC译码方法 | 第90页 |
| ·最优译码策略 | 第90-94页 |
| ·非对称高斯干扰信道 | 第90-93页 |
| ·对称高斯干扰信道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6-100页 |
| ·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 ·研究展望 | 第97-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