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研究现状综述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3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预期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法治、法治观及其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法制与法治 | 第14-15页 |
·法制观与法治观 | 第15-16页 |
·传统法治观与现代法治观 | 第16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观调查分析 | 第18-23页 |
·问卷设计、发放及回收 | 第18页 |
·调查统计情况 | 第18-20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3页 |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 | 第20页 |
·大学生对司法的信念 | 第20-21页 |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律选择 | 第21-22页 |
·法治观念的培养途径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观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23-32页 |
·大学生法治观基本特征 | 第23-27页 |
·法律意识提高,但法律知识不足 | 第23-24页 |
·健全法治愿望增强,但法律观念与现实行为不一致 | 第24-25页 |
·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实践能力欠缺 | 第25页 |
·守法意识增强,但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 第25-26页 |
·“法治”思想基本形成,但“人治”思想仍较浓厚 | 第26-27页 |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特征形成原因 | 第27-32页 |
·各种文化、社会思潮的存在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 第27-28页 |
·现实社会破坏法治建设的影响 | 第28-29页 |
·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 第29-30页 |
·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 第30页 |
·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引导措施 | 第32-39页 |
·法治、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教育相结合 | 第32-33页 |
·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 第32页 |
·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 第32-33页 |
·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心理,把握其思想脉搏 | 第33页 |
·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33-34页 |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 第34-35页 |
·高校应营建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环境 | 第34页 |
·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 第34页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 | 第34-35页 |
·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拓展教育渠道 | 第35页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 第35-36页 |
·积极培养大学良好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35-36页 |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第36页 |
·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教育水平质量 | 第36-39页 |
·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 第36-37页 |
·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作用 | 第37页 |
·法制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因材施教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