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土地发展权转移 | 第13-14页 |
| ·重庆地票制度 | 第14-15页 |
| ·指标收益分配和交易价格 | 第15页 |
| ·综述评价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案 | 第16-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 第21页 |
| ·置换指标 | 第21页 |
| ·跨区域交易 | 第21-22页 |
| ·论基础 | 第22-29页 |
| ·系统论 | 第22-23页 |
| ·供求理论 | 第23-24页 |
| ·价格理论 | 第24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5页 |
| ·产权理论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现状及剖析 | 第29-33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种类 | 第29-30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特点 | 第30-31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配置模式优缺点剖析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 第33-49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框架构建 | 第33-36页 |
| ·指标跨区域交易的主体确定 | 第33-34页 |
| ·指标跨区域交易的基准价格 | 第34页 |
| ·指标跨区域交易的运行规则 | 第34-35页 |
| ·指标跨区域交易的保障监管 | 第35-36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的参与主体 | 第36-38页 |
| ·指标的需求方 | 第36-37页 |
| ·指标的供给方 | 第37页 |
| ·指标交易的中间方 | 第37页 |
| ·指标交易的中介方 | 第37-38页 |
| ·指标交易必要条件 | 第38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的基准价格 | 第38-43页 |
| ·指标基准价格评估方法选定 | 第38-39页 |
| ·指标的生产成本和投资生产的平均利润 | 第39-41页 |
| ·指标的基准价格确定 | 第41-43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的运行规则 | 第43-46页 |
| ·交易指标规模及单位面积 | 第43-44页 |
| ·交易平台 | 第44-45页 |
| ·交易模式及交易层次 | 第45-46页 |
| ·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域交易的保障监管 | 第46-49页 |
| ·完善指标交易中介市场 | 第46页 |
| ·建立指标交易预警体系 | 第46-47页 |
| ·制定指标交易法律法规 | 第47页 |
| ·注重指标交易公众参与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徐州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模拟应用 | 第49-61页 |
| ·调查方法与样本分布 | 第49页 |
| ·徐州市区域概况 | 第49-52页 |
| ·徐州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49-50页 |
| ·徐州市指标跨区县交易的必要性 | 第50-52页 |
| ·徐州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方案 | 第52-61页 |
| ·徐州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的基准价格 | 第52-54页 |
| ·徐州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规模 | 第54-58页 |
| ·徐州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跨区县交易平台 | 第58-61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62-63页 |
| ·创新之处 | 第62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