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共同环境责任视角下省际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1章 导论第15-31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选题背景第15-16页
     ·选题意义第16-17页
   ·文献综述第17-27页
     ·碳排放一般问题研究第18-23页
     ·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第23-27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28页
     ·研究思路第27-28页
     ·研究方法第28页
   ·主要内容与创新第28-31页
     ·主要内容第28-29页
     ·创新工作第29-31页
第2章 碳减排责任分摊相关理论回顾第31-40页
   ·碳排放难题产生根源第31-35页
     ·外部性第31-32页
     ·不完全信息第32-34页
     ·产权界定第34-35页
   ·碳排放难题化解思路第35-39页
     ·庇古理论第35-37页
     ·科斯定理第37-39页
   ·简要总结第39-40页
第3章 各省区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测算第40-66页
   ·各省区生产隐含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历史回顾第40-49页
     ·各省区生产隐含碳排放总量的计算与分析第40-44页
     ·生产隐含碳排放强度的计算与分析第44-47页
     ·碳排放的国际比较第47-49页
   ·各省区消费隐含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测算第49-65页
     ·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数据说明第49-51页
     ·我国2002、2007年省区碳排放转移测算及特征分析第51-58页
     ·考察期内消费隐含碳排放推算方法第58-61页
     ·各省区消费隐含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分析第61-63页
     ·各省区消费隐含碳排放与生产隐含碳排放差异分析第63-65页
   ·基本结论与认识第65-66页
第4章 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6-88页
   ·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因素第66-70页
     ·经济增长第66-67页
     ·碳排放强度第67-68页
     ·资源禀赋第68页
     ·其他因素第68-70页
   ·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第70-74页
     ·产业结构第70-71页
     ·能源消费结构第71-72页
     ·能源强度第72-73页
     ·其他因素第73-74页
   ·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第74-85页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法介绍第75-76页
     ·LMDI方法与数据选择第76-79页
     ·LMDI分解结果分析第79-85页
   ·简要总结第85-88页
第5章 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第88-108页
   ·各种碳减排责任分摊原则第88-89页
   ·生产者与消费者责任原则合理性的讨论第89-91页
     ·“生产者责任原则”下各省区减排责任第89-90页
     ·“消费者责任原则”下各省区减排责任第90-91页
     ·两种原则合理性的讨论第91页
   ·共同环境责任视角下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设计第91-97页
     ·模型设计第91-94页
     ·指标计算和预测第94-96页
     ·权数设定第96-97页
     ·其他问题第97页
   ·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结果第97-103页
     ·各省区分摊比重第97-102页
     ·各省区分摊减排绝对量第102-103页
   ·各省区碳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第103-106页
     ·各省区碳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第104-105页
     ·各省区未来发展方向第105-106页
   ·简要总结第106-108页
第6章 碳减排责任分摊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第108-117页
   ·责任分摊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第108-112页
     ·方法说明第108-109页
     ·数据处理第109-110页
     ·结果分析第110-112页
   ·责任分摊对地区税收收入的影响第112-114页
     ·责任分摊给地区税收带来的绝对损失第112-113页
     ·责任分摊给地区税收带来的相对损失第113-114页
   ·责任分摊对地区其他方面的影响第114-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24页
   ·研究结论第117-120页
     ·各省区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分析结论第117-118页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论第118页
     ·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结论第118-119页
     ·责任分摊对地区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第119-120页
   ·对策建议第120-122页
     ·谁来减?第120-121页
     ·减多少?第121页
     ·如何减?第121-122页
   ·研究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1页
附录第131-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
下一篇: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