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溶解铜绿微囊藻的细菌筛选及溶藻效果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20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藻类水华的危害第11页
   ·藻类水华的治理现状第11-14页
     ·物理方法第12页
     ·化学方法第12-13页
     ·生物方法第13-14页
       ·水生动物第13页
       ·植物第13-14页
       ·微生物第14页
   ·溶藻菌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溶藻菌的应用第14-16页
       ·绿藻门第14页
       ·蓝藻门第14-16页
       ·甲藻门第16页
       ·硅藻门第16页
     ·溶藻菌溶藻机理第16-17页
   ·课题来源第1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31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22页
   ·溶藻菌的筛选与鉴定第22-23页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第22页
     ·细菌培养基第22页
     ·溶藻菌的筛选第22-23页
     ·菌落形态观察第23页
     ·菌种鉴定第23页
   ·溶藻效能的研究第23-25页
     ·藻的培养第23-24页
     ·溶藻菌的培养第24-25页
     ·投加剂量第25页
     ·温度第25页
     ·藻的起始密度第25页
     ·溶藻菌投加方式第25页
   ·细菌溶藻机理第25-26页
   ·溶藻后的水质的变化第26页
   ·溶藻菌用于实际水样第26-27页
     ·水华水样的采集第26-27页
     ·溶藻操作第27页
   ·分析测试第27-31页
     ·生理生化实验第27-28页
     ·藻细胞密度第28-29页
     ·菌落计数第29页
     ·中性红染色第29页
     ·Chla的测定第29-30页
     ·扫描电镜第30页
     ·三维荧光第30页
     ·化学指标第30-31页
3 溶藻菌筛选及溶藻效果第31-50页
   ·溶藻菌的筛选与鉴定第31-36页
     ·溶藻菌的筛选第31页
     ·溶藻菌的形态观察第31页
     ·生理生化实验第31-32页
     ·菌种鉴定第32-36页
   ·溶藻的效能研究第36-42页
     ·中性红染色第36-37页
     ·投加剂量第37页
     ·温度第37-39页
     ·藻的起始密度第39-41页
     ·溶藻菌投加方式第41-42页
   ·溶藻菌在实际水样的应用第42-50页
     ·菌体液的溶藻效果第42-43页
     ·上清液的溶藻效果第43-44页
     ·菌液的溶藻效果第44-45页
     ·溶藻过程中的藻细胞形态变化第45-50页
       ·中性红染色第45-47页
       ·SEM观察第47-50页
4 溶藻的机理研究第50-59页
   ·溶藻机理第50-56页
     ·菌体和水混合液的溶藻效果第50页
     ·菌体和培养基混合液的溶藻效果第50页
     ·上清液的溶藻效果第50-51页
     ·菌液的溶藻效果第51-52页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第52-56页
   ·溶藻后的水质的变化第56-59页
     ·COD第56页
     ·TN第56-57页
     ·NH_4~+-N第57-58页
     ·TP第58-59页
5 结论与建议第59-61页
   ·结论第59-60页
   ·建议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个人简介第66-67页
导师简介第67-68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泛喜马拉雅地区金粉蕨属的分类修订
下一篇:基于主题特征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灵武枣博园为例(方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