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 | 第13-15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概述 | 第15-26页 |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一)政治参与 | 第15-16页 |
(二)网络政治参与及特点 | 第16-19页 |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特点 | 第19-20页 |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要求 | 第20-22页 |
(一)遵守秩序,理性参与 | 第20-21页 |
(二)尊重事实,积极参与 | 第21-22页 |
(三)增长知识,发展自身 | 第22页 |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探析 | 第22-26页 |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 第22-23页 |
(二)有利于激发网络政治参与热情 | 第23页 |
(三)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 第23-24页 |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6-39页 |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调查 | 第26-31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6页 |
(二)调查内容 | 第26页 |
(三)样本分析 | 第26-31页 |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 第31-33页 |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的制约因素 | 第39-50页 |
一、政府网络管理与法制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9-42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解读力度不够 | 第39-41页 |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1-42页 |
(三)政府网络建设工程不完善 | 第42页 |
二、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重视不足 | 第42-47页 |
(一)社会多元价值思潮影响主流文化教育 | 第42-44页 |
(二)网络信息多元庞杂影响政治理性教育 | 第44-45页 |
(三)网络自身的特性影响学校协同教育 | 第45-47页 |
三、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自身具有的制约性 | 第47-50页 |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不足 | 第47页 |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 第47-48页 |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素养缺乏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的路径选择 | 第50-65页 |
一、加强和完善网络时代的政府职能与法制保障体系 | 第50-54页 |
(一)创新网络时代政府职能,增强信息公开与解读力度 | 第50-51页 |
(二)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优化参与环境 | 第51-53页 |
(三)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参与面 | 第53-54页 |
二、加强和规范校园网络信息的监管与引导教育 | 第54-60页 |
(一)加强主流文化教育,以优化网络政治秩序 | 第54-55页 |
(二)加强社会政治理想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 第55-57页 |
(三)加强政治心理教育,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57-58页 |
(四)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 | 第58-60页 |
三、培育和壮大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 | 第60-65页 |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资结构 | 第60-62页 |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 | 第62-63页 |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信息敏感度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