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54页 |
| ·蛋白笼形结构 | 第13-28页 |
| ·常见的蛋白笼形结构 | 第13-14页 |
| ·蛋白笼形结构指导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构建 | 第14-23页 |
| ·利用蛋白笼的内腔 | 第15-20页 |
| ·利用蛋白笼的外表面 | 第20-21页 |
| ·同时利用蛋白笼的内腔和外表面 | 第21-23页 |
| ·基于蛋白笼形结构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3-28页 |
| ·催化 | 第24-25页 |
| ·生物医学 | 第25-26页 |
| ·纳米光子学 | 第26-28页 |
| ·猴病毒 40(SV40) | 第28-31页 |
| ·SV40的结构 | 第28-30页 |
| ·SV40侵染机制 | 第30-31页 |
| ·VP1的自组装 | 第31页 |
| ·贵金属纳米颗粒 | 第31-45页 |
|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3-35页 |
|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 | 第35-37页 |
|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37-41页 |
|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学应用 | 第41-45页 |
| ·碳纳米材料 | 第45-52页 |
| ·碳点的合成 | 第46-49页 |
| ·碳点的光吸收与光致发光性质 | 第49-50页 |
| ·生物医学应用 | 第50-52页 |
| ·本研究所用碳点(C-Dot)简介 | 第52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 第52-54页 |
| 第2章 SV40病毒纳米颗粒-贵金属纳米材料杂化体系的构建 | 第54-7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63页 |
| ·材料 | 第54-56页 |
| ·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3页 |
| ·VP1的表达、纯化及五聚体的制备 | 第57-58页 |
| ·VP1五聚体浓度的测定 | 第58-59页 |
| ·反应容器的清洗 | 第59页 |
| ·5nmAuNP的合成与DHLA修饰 | 第59-60页 |
| ·VP1包装 5nmAuNP | 第60页 |
| ·VNP-5nmAuNP的纯化 | 第60-61页 |
| ·SV40 VNP内腔种子生长法合成VNP-AuNP | 第61页 |
| ·SV40 VNP内腔种子生长法合成VNP-Au@AgNP | 第61页 |
| ·VNP-AuNP与VNP-Au@AgNP杂化体系的表征 | 第61-63页 |
| ·VP1五聚体自组装形成VNP空壳 | 第63页 |
| ·VNP空壳内腔直接矿化 | 第63页 |
| ·实验结果 | 第63-74页 |
| ·VP1的表达、纯化及五聚体的制备 | 第63-65页 |
| ·5nmAuNP的合成与DHLA修饰 | 第65页 |
| ·VP1的体外自组装 | 第65-66页 |
| ·VNP-5nmAuNP的纯化 | 第66-67页 |
| ·VNP内腔种子生长法合成VNP-AuNP的表征 | 第67-70页 |
| ·VNP内腔种子生长法合成VNP-Au@AgNP的表征 | 第70-73页 |
| ·VNP空壳内腔直接矿化 | 第73-74页 |
| ·讨论 | 第74-77页 |
| 第3章 SV40病毒纳米颗粒-碳点杂化体系的构建 | 第77-9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 ·材料 | 第77-78页 |
| ·主要仪器 | 第78页 |
| ·实验方法 | 第78-81页 |
| ·hisVP1的表达、纯化及五聚体的制备 | 第78页 |
| ·hisVP1五聚体浓度的测定 | 第78-79页 |
| ·hisVP1与C-Dot的共组装 | 第79页 |
| ·SV40病毒纳米颗粒-碳点杂化体的纯化 | 第79-80页 |
| ·SV40病毒纳米颗粒-碳点杂化体的表征 | 第80页 |
| ·hisVP1与C-Dot分子相互作用测试 | 第80-81页 |
| ·实验结果 | 第81-88页 |
| ·hisVP1的表达、纯化及五聚体的制备 | 第81-82页 |
| ·hisVP1与C-Dot的共组装 | 第82-83页 |
| ·SV40病毒纳米颗粒-碳点杂化体的纯化 | 第83-85页 |
| ·SV40病毒纳米颗粒-碳点杂化体的表征 | 第85-86页 |
| ·分子相互作用测试测定hisVP1与C-Dot的亲和性 | 第86-88页 |
| ·讨论 | 第88-91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1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