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执行部件关键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2章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简介 | 第13-21页 |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13-17页 |
·电机 | 第14-15页 |
·减速装置 | 第15页 |
·运动转换装置 | 第15-16页 |
·制动器 | 第16-17页 |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性能优点 | 第19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功能 | 第19-20页 |
·驻车制动功能 | 第20页 |
·动态紧急制动功能 | 第20页 |
·坡道起步功能 | 第20页 |
·自动驻车AUTOHOLD功能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机械方案设计 | 第21-28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21-26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试验平台的设计 | 第21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试验平台的搭建 | 第21-26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试验平台的三维建模 | 第26页 |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机械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制动卡钳的静力学分析 | 第28-34页 |
·制动卡钳的静力学分析 | 第28-31页 |
·制动卡钳夹紧力的设计计算 | 第28页 |
·制动卡钳夹紧力的试验测试 | 第28-29页 |
·制动卡钳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第29-31页 |
·制动卡钳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31-33页 |
·本章小节 | 第33-34页 |
第5章 盘式制动器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40页 |
·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34-38页 |
·摩擦生热理论 | 第34-36页 |
·接触理论 | 第36页 |
·传热学理论 | 第36-37页 |
·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求解方法 | 第37-38页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38页 |
·盘式制动器总体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6章 车辆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关键部件的模态分析 | 第40-50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模态分析的流程 | 第41-42页 |
·制动盘的模态分析 | 第42-45页 |
·制动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制动盘的模态分析结果 | 第42-45页 |
·摩擦片的模态分析 | 第45-48页 |
·摩擦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摩擦片的模态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模态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盘式制动器的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50-73页 |
·驻车制动制动力的检验 | 第50-52页 |
·国家标准对乘用车驻车制动性能的基本要求 | 第50页 |
·坡道驻车制动模型的建立和参数计算 | 第50-52页 |
·行车制动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2-59页 |
·行车制动工况的确定 | 第53-56页 |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56-58页 |
·热流分配系数及接触面间的热传导系数 | 第58页 |
·施加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制动盘温度场分析 | 第59-66页 |
·制动盘表面的温度场分布 | 第59-61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径向温度分布 | 第61-62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周向温度分布 | 第62-63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轴向温度分布 | 第63-66页 |
·制动盘应力场分析 | 第66-70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等效应力场分布 | 第66-67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径向应力场分布 | 第67-68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周向应力场分布 | 第68-69页 |
·制动盘工作表面的轴向应力场分布 | 第69-70页 |
·摩擦片的接触压力场和温度场分布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