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苓散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30页 |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 第12-19页 |
| 一、古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 第12-15页 |
| (一) 病名的认识 | 第12页 |
| (二)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4页 |
| (三) 中医治疗的认识 | 第14-15页 |
| (四) 病后调护的重视 | 第15页 |
| 二、现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 第15-19页 |
| (一)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 (二) 中医的内外治疗研究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 | 第19-22页 |
| 一、流行病学 | 第19-20页 |
| 二、病因研究 | 第20页 |
| 三、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 四、治疗 | 第21-22页 |
| 五、小结 | 第22页 |
| 第三节 粘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一、粘膜免疫对机体感染的防治机制 | 第22-24页 |
| 二、粘膜免疫的主效因子——SIgA | 第24-25页 |
| 三、中医药对肠粘膜免疫的调节作用 | 第25-26页 |
| 四、小结 | 第26页 |
| 第四节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 一、肠道微生态研究概述 | 第26-27页 |
| 二、主要肠道细菌 | 第27页 |
| 三、微生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四、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第28-29页 |
| 第五节 述评与展望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0-52页 |
|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 第30-38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三、实验记录 | 第34-38页 |
| 四、统计分析 | 第38页 |
| 第二节 结果 | 第38-45页 |
| 一、一般数据比较 | 第38-39页 |
| 二、疗效分析 | 第39-41页 |
| 三、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 第三节 讨论 | 第45-52页 |
| 一、湿邪致病 | 第45页 |
| 二、苍苓散组方的理论依据 | 第45-48页 |
| 三、苍苓散对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的调节 | 第48-49页 |
| 四、苍苓散对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的调节 | 第49-51页 |
| 五、SIgA与肠道菌群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