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目录 | 第11-13页 |
| 引言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7-35页 |
|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 ·概述 | 第17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18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 第18-20页 |
| ·颅内动脉狭窄的自然病史 | 第20-21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表现 | 第21页 |
| ·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评价 | 第21-26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 第26-28页 |
| 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医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 ·中风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 第30页 |
| ·中风病阴阳类证与九大证辨证方法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 3.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和进展 | 第31-35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研究 | 第31-33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药干预研究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5-66页 |
| 1 对象与方法 | 第35-42页 |
|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 2 结果 | 第42-55页 |
| ·一般情况 | 第42页 |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前后循环部位以及狭窄程度分布 | 第42-43页 |
| ·TIA与狭窄程度分布的关系 | 第43页 |
| ·XeonCT和HR-MRI检查结果 | 第43-50页 |
| ·分组情况以及中医辩证分型结果 | 第50-52页 |
| ·终点事件 | 第52-53页 |
| ·治疗结果比较 | 第53-55页 |
| 3 讨论 | 第55-65页 |
| 4 结论 | 第65-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附录 | 第76-9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