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羧酸类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第10-11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简介第10页
     ·与传统多孔材料相比的优点第10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发展现状第10-11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纯化和活化第11-13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合理设计第11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1-12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纯化和活化第12-13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应用第13-19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在荧光领域的应用第13-15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5-18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在气体吸附与储存领域的应用第18-19页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未来展望第19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羧酸类 MOFs 材料结构优点第19-21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9-20页
     ·本课题的羧酸类 MOFS材料结构优点第20-21页
第二章 酰胺、Schiff 碱修饰的芳香羧酸有机配体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第21-41页
   ·引言第21页
   ·试剂和仪器第21-22页
     ·试剂第21-22页
     ·仪器第22页
   ·有机配体的合成第22-24页
     ·有机配体 H3L 的合成第22-23页
     ·有机配体 TBSB1 的合成第23-24页
     ·有机配体 TBSB2 的合成第24页
   ·有机配体 TBSB1 的晶体结构分析第24-26页
     ·有机配体 TBSB1 的结构测定、精修方法及结构参数第24-25页
     ·有机配体 TBSB1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25-26页
   ·有机配体的基本表征第26-39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26-28页
     ·紫外光谱分析第28-30页
     ·有机配体1H NMR 和13C NMR第30-34页
     ·热重分析第34-36页
     ·有机配体 TBSB1 的 PXRD 衍射分析第36-37页
     ·荧光光谱分析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稀土与酰胺修饰有机配体构筑芳香羧酸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第41-58页
   ·引言第41页
   ·试剂和仪器第41-42页
     ·试剂第41页
     ·仪器第41-42页
   ·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第42-44页
     ·稀土配合物 Sm-L 的合成第42页
     ·稀土配合物 Eu-L 的合成第42页
     ·稀土配合物 Tb-L 的合成第42-43页
     ·稀土配合物 Dy-L 的合成第43页
     ·稀土配合物 Ho-L 的合成第43页
     ·稀土配合物 Tm-L 的合成第43页
     ·稀土配合物 Lu-L 的合成第43-44页
   ·配合物 Sm-L 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4-49页
     ·配合物 Sm-L 的结构测定、精修方法及结构参数第44-45页
     ·配合物 Sm-L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45-49页
   ·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基本表征第49-57页
     ·稀土配合物 Sm-L 的 PXRD 分析第49-50页
     ·热重分析第50-52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52-53页
     ·荧光光谱分析第53-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Schiff 碱修饰的芳香羧酸有机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第58-75页
   ·引言第58页
   ·试剂和仪器第58-59页
     ·试剂第58-59页
     ·仪器第59页
   ·系列配合物的合成第59-61页
     ·配合物 Cr-TBSB1/2 的合成第59页
     ·配合物 Mn-TBSB2 的合成第59-60页
     ·配合物 Fe-TBSB1 的合成第60页
     ·配合物 Co-TBSB1/2 的合成第60页
     ·配合物 Ni-TBSB1/2 的合成第60页
     ·配合物 Zn-TBSB2 的合成第60-61页
     ·配合物 Tb-TBSB1/2 的合成第61页
     ·配合物 Cd-TBSB1/2 的合成第61页
   ·系列配合物的基本表征第61-74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1-64页
     ·紫外光谱分析第64-67页
     ·热重分析第67-71页
     ·荧光光谱分析第71-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总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石墨烯/N取代羧酸聚苯胺复合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酶联免疫结合B-Z化学振荡法分析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