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河流生态流量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河流生态流量理论内涵 | 第14-15页 |
·河流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 第15-21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第1章 辽河流域及其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方案 | 第24-33页 |
·辽河流域概况 | 第24-25页 |
·辽河流域主要水系河流及水生态功能分区 | 第25-31页 |
·辽河水系概况 | 第25-26页 |
·辽河流域(辽宁省)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 | 第26-31页 |
·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 | 第31页 |
·论文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第2章 河流生态流量功能与水生态系统管理 | 第33-36页 |
·河流生态流量功能 | 第33-35页 |
·保证河流自净扩散能力 | 第33页 |
·保证水生态系统非平衡需水 | 第33-34页 |
·保证库内养殖水量和水质 | 第34页 |
·保证水动力状况不发生大的变化 | 第34页 |
·保证水生生物生存与生物多样性维系 | 第34-35页 |
·河流生态流量对水生态系统管理的作用 | 第35-36页 |
·河流生态健康恢复及水资源规划 | 第35页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 | 第35-36页 |
第3章 辽宁省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水文特征及生态流量 | 第36-102页 |
·生态流量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清河流域 | 第37-46页 |
·清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38-42页 |
·清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42-45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凡河流域 | 第46-52页 |
·凡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47-49页 |
·凡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49-51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柴河流域 | 第52-60页 |
·柴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53-56页 |
·柴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56-58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招苏台河流域 | 第60-65页 |
·招苏台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61-62页 |
·招苏台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62-64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64-65页 |
·柳河流域 | 第65-71页 |
·柳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66-68页 |
·柳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68-70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70-71页 |
·养息牧河 | 第71-77页 |
·养息牧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72-74页 |
·养息牧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74-76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76-77页 |
·绕阳河 | 第77-83页 |
·绕阳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78-80页 |
·绕阳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80-82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82-83页 |
·浑河 | 第83-92页 |
·浑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85-88页 |
·浑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88-90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90-92页 |
·太子河 | 第92-102页 |
·太子河流域水文情势特征 | 第93-97页 |
·太子河生态流量计算 | 第97-99页 |
·不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99-102页 |
第4章 辽宁省辽河流域生态流量与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2-107页 |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流量空间特征 | 第102-105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05-10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