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西辽河流域的地理范围 | 第9页 |
·西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 第9-13页 |
·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3页 |
·已有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 清代以前西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 第18-23页 |
·史前时期 | 第18-19页 |
·历史时期 | 第19-23页 |
2 1644~1747年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复苏及成因 | 第23-33页 |
·1644 ~1747年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复苏 | 第23-25页 |
·自然环境复苏的成因 | 第25-33页 |
·人.的低增长 | 第25-28页 |
·当地游牧文化对农业垦殖的抵制 | 第28-30页 |
·柳条边的修建客观上有利于草场的保护 | 第30-31页 |
·不利于农耕的寒冷气候 | 第31-33页 |
3 1748~1901年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成因 | 第33-43页 |
·1748 ~1901年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 | 第33-35页 |
·自然环境遭破坏的成因 | 第35-43页 |
·移民数量的增长 | 第35-38页 |
·农垦面积的扩大 | 第38-40页 |
·气候的不稳定性 | 第40-43页 |
4 1902~1911年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恶化及成因 | 第43-50页 |
·1902 ~1911年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恶化 | 第43-44页 |
·自然环境恶化的成因 | 第44-50页 |
·蒙地的全面开垦 | 第44-46页 |
·汉族移民数量的急剧增加 | 第46-48页 |
·气候的回暖也促发了农耕区的北移 | 第48页 |
·甘草的过度采挖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