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4页 |
| ·向日葵简介 | 第8页 |
| ·向日葵黄萎病概述 | 第8-11页 |
|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及侵染循环 | 第8-9页 |
| ·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 第9-10页 |
| ·寄主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 | 第10-11页 |
| ·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 | 第11-13页 |
| ·黄萎病的农业防治 | 第11页 |
| ·黄萎病的化学防治 | 第11-12页 |
|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2页 |
| ·生物防治 | 第12-13页 |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2 向日葵黄萎病内生生防菌的筛选 | 第14-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 ·供试菌株和样品 | 第14页 |
| ·供试向日葵品种 | 第14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14-15页 |
| ·样品菌株的分离 | 第15页 |
| ·内生拮抗菌的筛选 | 第15页 |
| ·内生生防菌的筛选 | 第15-16页 |
| ·处理液的制备 | 第15页 |
| ·室内生防效果测定 | 第15-16页 |
| ·田间生防效果测定 | 第1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16-17页 |
| ·内生拮抗菌株群 | 第16页 |
| ·室内防治效果 | 第16-17页 |
| ·田间防治效果 | 第1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7-18页 |
| 3 内生生防菌株的鉴定 | 第18-2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8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8页 |
|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第18页 |
| ·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 | 第1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18-21页 |
| ·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9-20页 |
| ·菌株XT1-4和GY3-6的16SrDNA测序分析 | 第20-2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1-22页 |
| 4 内生生防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2-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试验菌株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2页 |
|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2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2-23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3-29页 |
|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25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5-2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9页 |
| 5 内生生防菌对向日葵植株的定殖能力研究 | 第29-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 ·生防菌株的抗性标记 | 第30页 |
| ·标记菌株向日葵植株体内的定殖试验 | 第30-3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1-35页 |
| ·灌根处理的根际定殖动态 | 第31页 |
| ·灌根处理的茎部定殖动态 | 第31-32页 |
| ·灌根处理的叶部定殖动态 | 第32-33页 |
| ·浸种处理的根茎部定殖动态 | 第33-34页 |
| ·浸种处理的叶部定殖动态 | 第34-35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35页 |
| 6 内生生防菌株与杀菌剂协同作用 | 第35-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试验药剂与生防菌株 | 第35-36页 |
| ·供试植株的准备 | 第36页 |
| ·生防菌与杀菌剂兼容性测定 | 第36页 |
| ·平板测定协同使用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效果 | 第36页 |
| ·杀菌剂与生防菌混合防治黄萎病的盆栽试验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生防菌与杀菌剂兼容性 | 第37页 |
| ·平板测定生防菌株与杀菌剂联合对黄萎病菌的抑制结果 | 第37-38页 |
| ·杀菌剂与生防菌混合防治黄萎病的盆栽试验 | 第38-3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9页 |
| 7 接种方法的筛选 | 第39-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 ·供试种子 | 第39-40页 |
| ·培养基的筛选 | 第40页 |
| ·接种方法筛选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 ·培养基的筛选 | 第41-42页 |
| ·接种浓度的筛选 | 第42页 |
| ·接种方法的筛选 | 第42-4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