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1 斑点病的症状及类型 | 第15-16页 |
| 2 斑点病的发生诱因 | 第16-17页 |
| 3 影响套袋苹果斑点病发生的流行因素 | 第17-18页 |
| 4 套袋苹果斑点病的防治措施 | 第18-19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苹果套袋对果实表皮及心部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21-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 ·真菌分离 | 第21-22页 |
| ·菌种鉴定 | 第22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套袋与未套袋果实上分离到真菌的种类 | 第24页 |
| ·套袋与未套袋果实上所分离真菌随时间的变化动态 | 第24-27页 |
| ·套袋与未套袋果实分离真菌的相似性 | 第27页 |
| ·五种致病菌在套袋与未套袋果实上的相对分离频率 | 第27-3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套苹果套袋对果实生长发育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采样果园选择与管理 | 第32页 |
| ·样品采集 | 第32-33页 |
| ·单果重与果实直径 | 第33页 |
| ·果肉细胞的大小和数量 | 第33页 |
| ·气孔、皮孔和表皮毛的数量与大小 | 第33页 |
| ·N、P、K、Ca和B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袋内外温、湿度 | 第34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果实套袋对单果重和果实直径的影响 | 第35页 |
| ·果实套袋对果肉细胞大小和果肉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果实套袋对气孔与皮孔比率、皮孔大小和表皮毛数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果实套袋对果实内N、P、K、Ca和B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果袋内外的温度与湿度 | 第39-4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粉红单端孢侵染、致病条件 | 第42-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 ·不同培养基质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温度、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页 |
| ·不同温度、湿度对粉红单端孢产孢的影响 | 第44-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不同培养基质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温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粉红单端孢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 | 第46-47页 |
| ·不同温度下分生孢子的存活时间 | 第47-48页 |
| ·不同温湿度对粉红单端孢产孢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粉红单端孢侵染果实的时期与孔口 | 第51-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孢子悬浮液接种法对粉红单端孢侵染时期的研究 | 第51页 |
| ·海棠残花接种法对粉红单端孢侵染时期的研究 | 第51-52页 |
| ·粉红单端孢侵入途径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孢子悬浮液接种法对粉红单端孢侵染时期的研究 | 第52页 |
| ·海棠残花接种法对粉红单端孢侵染时期的研究 | 第52-53页 |
| ·粉红单端孢侵入孔口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3-5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粉红单端孢控制药剂筛选及持效期研究 | 第57-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材料 | 第57页 |
| ·对病菌定殖的抑制效果 | 第57-58页 |
| ·对定殖病菌的铲除效果 | 第58-59页 |
| ·药剂抑制病菌定植的持效期 | 第59页 |
|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 ·对病菌定殖的抑制效果 | 第59-60页 |
| ·对定殖病菌的铲除效果 | 第60页 |
| ·药剂抑制病菌定殖的持效期 | 第60-6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 全文小结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导师组意见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7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