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 第2章 莲4区块地质及动态特征分析 | 第15-28页 |
| ·莲4区块地质特征 | 第15-21页 |
| ·概况 | 第15-16页 |
| ·储层特征 | 第16-18页 |
| ·气藏特征 | 第18-21页 |
| ·莲4区块动态特征分析 | 第21-27页 |
| ·全区块生产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 ·气井携液能力 | 第22-24页 |
| ·莲4区块单井动储量计算 | 第24-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凝析气藏注CO_2/N_2驱相态行为对比研究 | 第28-55页 |
| ·实验设备与流程 | 第28-29页 |
| ·原始流体PVT相态实验 | 第29-34页 |
| ·实验样品与准备 | 第29页 |
| ·单次闪蒸与等组成膨胀实验测试 | 第29-32页 |
| ·定容衰竭实验 | 第32-34页 |
| ·目前地层流体注CO_2/N_2膨胀实验研究 | 第34-40页 |
| ·实验方法及方案设计 | 第34页 |
| ·注CO_2/N_2膨胀实验相态特征分析 | 第34-40页 |
| ·剩余凝析油注CO_2/N_2多级接触模拟研究 | 第40-45页 |
| ·剩余凝析油注CO_2/N_2多级接触过程传质机理研究 | 第40-41页 |
| ·剩余凝析油注CO_2/N_2向后多级接触模拟对比研究 | 第41-42页 |
| ·剩余凝析油注CO_2/N_2向前多级接触模拟对比研究 | 第42-43页 |
| ·剩余凝析油注CO_2多级接触全组分模拟研究 | 第43-45页 |
| ·不同压降阶段剩余凝析油气体系注气提压焖井反蒸发相态模拟 | 第45-49页 |
| ·注气提压焖井反蒸发相态模拟的原理 | 第46页 |
| ·注气提压焖井反蒸发相态模拟结果 | 第46-49页 |
| ·目前剩余流体注CO_2/N_2相态动态特征模拟研究 | 第49-53页 |
| ·注入CO_2-2对剩余凝析油气体系/剩余凝析油体系P-T相图影响 | 第49-51页 |
| ·注入CO_2-2对剩余凝析油气体系/剩余凝析油体系反转研究 | 第51-52页 |
| ·注入CO_2-2对剩余凝析油气体系/剩余凝析油体系拟元相图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CO_2/N_2—凝析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 第55-67页 |
| ·CO_2/N_2—剩余凝析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定 | 第55-60页 |
| ·实验原理及条件 | 第55页 |
| ·实验仪器及流程 | 第55-58页 |
| ·细管实验混相驱替评价指标 | 第58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 ·CO_2—剩余凝析油体系细管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66页 |
| ·CO_2注入量对混相的影响 | 第61-63页 |
| ·CO_2注入压力对混相的影响 | 第63-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莲4区块凝析气藏CO_2驱数值模拟研究 | 第67-8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 ·油藏数值模拟网格系统 | 第67-68页 |
| ·凝析气藏模型参数场 | 第68页 |
| ·地层流体PVT参数及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68-69页 |
| ·莲4区块目前剩余油气分布与生产现状 | 第69-71页 |
| ·CO_2驱开发方案设计 | 第71-78页 |
| ·注采井网优化 | 第71-73页 |
| ·注入量优化 | 第73-74页 |
| ·注气速度优化 | 第74-76页 |
| ·压力保持水平优化 | 第76-77页 |
| ·单井配产优化 | 第77-78页 |
| ·CO_2驱推荐方案 | 第78-84页 |
| ·指标预测 | 第78-80页 |
| ·CO_2驱油机理分析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建议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