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创新说明 | 第19-20页 |
一、选题新颖 | 第19页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经济林评估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第一节 经济林评估的相关概念 | 第20-27页 |
一、生物资产及生物资产评估 | 第20-24页 |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概述 | 第24页 |
三、经济林资产评估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经济林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一、价值理论 | 第27-28页 |
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经济林评估的基本方法 | 第29-38页 |
第一节 经济林评估中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不同生长时期经济林资产的评估方法 | 第33-38页 |
一、产前期经济林评估 | 第33-34页 |
二、初产期经济林评估 | 第34-35页 |
三、盛产期经济林评估 | 第35-37页 |
四、衰产期经济林评估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收益法在经济林评估中的应用 | 第38-61页 |
第一节 选取收益法进行分析的原因 | 第38-40页 |
一、市场法评估经济林资产存在的缺陷 | 第38-39页 |
二、成本法评估经济林资产存在的缺陷 | 第39页 |
三、收益法是较适宜的经济林资产评估方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现行收益法在经济林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一、预期收益额的测算主观性强,精准性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二、采用固定折现率使得影响风险的因素不能完全反映出来 | 第41-42页 |
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 第42页 |
第三节 预期收益额的确定 | 第42-56页 |
一、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产量预测 | 第42-52页 |
三、经济林预期产量的测算 | 第52-56页 |
第四节 折现率的确定 | 第56-61页 |
一、经济林评估中折现率的概述及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二、引入时间因素对折现率的计算方法加以修正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经济林评估案例的分析 | 第61-67页 |
第一节 以传统经验收获表方法对某咖啡经济林资产的评估 | 第61-63页 |
一、折现率(投资收益率)及资金成本 | 第61页 |
二、产量及收入预测 | 第61-62页 |
三、成本费用的确定 | 第62-63页 |
四、评估结果 | 第63页 |
第二节 以优化后的收益法对该案例进行评估 | 第63-65页 |
一、折现率(投资收益率)及资金成本 | 第63-64页 |
二、产量及收入预测 | 第64页 |
三、成本费用的确定 | 第64页 |
四、评估结果 | 第64-65页 |
第四节 传统方法与优化后的收益法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一、两种方法评估结果比较 | 第65页 |
二、产生差异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一、收益法是较适宜的经济林资产评估方法 | 第67页 |
二、可以使用灰色神经网络来建立经济林产量预估模型 | 第67页 |
三、动态折现率的应用弥补固定折现率的不足 | 第67-68页 |
四、通过对收益法进行优化,完善经济林评估方法体系。 | 第68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68-69页 |
一、BP模型样本范围不够全面 | 第68页 |
二、折现率难以涵盖全部风险因素 | 第68页 |
三、方法研究还不够深入 | 第68-69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一、建立经济林资产评估的参数体系 | 第69页 |
二、开发模型的多种融合方式 | 第69页 |
三、本文的后续研究有待深入和加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