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文献述评 | 第24-25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5-27页 |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27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 理论基石:概念界定与分析工具 | 第29-53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9-40页 |
·城市管理与城市管理体制 | 第29-32页 |
·社区区域 | 第32-35页 |
·公共服务 | 第35-38页 |
·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 | 第38-40页 |
·理论工具阐释 | 第40-46页 |
·新区域主义城市治理理论的兴起 | 第40-41页 |
·新区域主义城市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41-43页 |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基层城市管理体制变革 | 第43-45页 |
·新区域主义与本文研究对象的契合性分析 | 第45-46页 |
·城市管理体制与公共服务供给 | 第46-53页 |
·城市管理体制的本质分析 | 第46-48页 |
·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分析 | 第48-50页 |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评价 | 第50-53页 |
3 演变轨迹: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逻辑 | 第53-69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 | 第53-58页 |
·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内涵 | 第53-54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结构 | 第54-56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 | 第56-58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演变 | 第58-61页 |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1949—1978) | 第58-59页 |
·改革探索期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1978—1992) | 第59-60页 |
·体制转型期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1992—) | 第60-61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61-69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61-66页 |
·我国基层城市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6-69页 |
4 实证研究:深圳市龙岗区基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演绎分析 | 第69-107页 |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 第69-79页 |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69-70页 |
·城市化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积累 | 第70-75页 |
·传统城市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75-77页 |
·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崛起 | 第77-79页 |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 第79-95页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80-84页 |
·城市管理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84-85页 |
·城市管理社会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85-91页 |
·数字化城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91-95页 |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成效与问题 | 第95-107页 |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 第95-96页 |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 第96-100页 |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0-107页 |
5 它山之石:国外基层城市管理模式及借鉴 | 第107-127页 |
·美国基层城市管理分析 | 第107-114页 |
·美国基层城市管理的核心——社区治理 | 第107-108页 |
·美国社区治理的体制与架构 | 第108-109页 |
·美国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 | 第109-111页 |
·美国社区治理对我国社区管理的启示 | 第111-114页 |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分析 | 第114-121页 |
·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机构 | 第114-115页 |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经验 | 第115-119页 |
·新加坡城市管理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启示 | 第119-121页 |
·国外基层城市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 第121-127页 |
·树立社会自治理念,完善基层治理架构 | 第121-122页 |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推进治理模式转型 | 第122-124页 |
·发展壮大社会力量,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124-125页 |
·建立健全规则体系,实现治理体系法治化 | 第125-127页 |
6 对策分析:城市管理社区区域共治体制的建构路径 | 第127-151页 |
·城市管理社区区域共治体制之基本思路 | 第127-135页 |
·社区区域共治的含义 | 第127-130页 |
·基层城市管理运用社区区域共治模式的依据 | 第130-132页 |
·社区区域共治模型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分析 | 第132-135页 |
·构建城市管理社区区域共治体制之政府转型策略 | 第135-143页 |
·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树立城市管理多主体共治的思维 | 第135-136页 |
·科学设置社区管理区域范围,理顺区、街道、社区层级结构 | 第136-139页 |
·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构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 第139-141页 |
·建立“一核多元”共治平台,强化党对社区城市管理事务的领导 | 第141-143页 |
·社会参与机制与城市管理社区区域共治 | 第143-151页 |
·完善居委会参与基层城市管理的机制 | 第143-145页 |
·完善城市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机制 | 第145-147页 |
·大力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培育新型的社区治理主体 | 第147-149页 |
·畅通公民依法参与城市管理的多种渠道 | 第149-151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2-163页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