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立项背景 | 第9-10页 |
| ·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 ·表皮层 | 第11页 |
| ·角质层 | 第11页 |
| ·气孔 | 第11页 |
| ·木栓层 | 第11页 |
| ·果点 | 第11页 |
| ·锈斑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木栓层形成过程 | 第12页 |
| ·木栓层的形成与几种重要的酶有关 | 第12-13页 |
| ·木栓层的形成与酚类物质有关 | 第13-14页 |
| ·木栓层的形成与木质素有关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 ·试验方法 | 第15-20页 |
| ·果实色泽变化的测定 | 第15页 |
| ·果实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5页 |
| ·解剖学观察与测定 | 第15页 |
| ·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15-16页 |
|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16-17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18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18-19页 |
| ·同工酶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40页 |
| ·果实色泽、大小及解剖形态 | 第21-28页 |
| ·果实(果点、果皮)色泽变化 | 第21-24页 |
| ·果实生长动态 | 第24页 |
| ·叶片角质层厚度 | 第24-25页 |
| ·果点木栓化过程 | 第25-27页 |
| ·果实表皮木栓层形态 | 第27-28页 |
| ·木质素含量比较 | 第28-30页 |
| ·叶片木质素含量比较 | 第28页 |
| ·果皮木质素含量比较 | 第28-29页 |
| ·果肉木质素含量比较 | 第29-30页 |
| ·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30-32页 |
| ·叶片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30页 |
| ·果皮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30-31页 |
| ·果肉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31-32页 |
| ·酶活性比较 | 第32-40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比较 | 第32-34页 |
|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比较 | 第34-36页 |
| ·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比较 | 第36-38页 |
| ·同工酶差异比较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第40-44页 |
| ·果实木栓层的发生与褐色果皮的形成 | 第40页 |
| ·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与褐色果皮形成的关系 | 第40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与褐色果皮(果点)形成的关系 | 第40-41页 |
| ·多酚氧化酶(PPO)与褐色果皮形成的关系 | 第41页 |
| ·过氧化物酶(POD)与褐色果皮形成的关系 | 第41-42页 |
| ·同工酶与褐色果皮形成的关系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