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模式下苜蓿地上与地下部功能—结构模型研究
| 论文说明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国内外紫花苜蓿生长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紫花苜蓿生长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紫花苜蓿生长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 ·供试材料 | 第1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 ·试验方法与管理 | 第16-19页 |
| ·实验前准备 | 第16页 |
| ·实验过程 | 第16-19页 |
| 3 紫花苜蓿功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19-36页 |
|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 | 第19页 |
| ·紫花苜蓿的拓扑结构模型 | 第19-26页 |
| ·基本结构单元划分 | 第19-21页 |
|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 ·微状态 | 第22-24页 |
| ·宏状态 | 第24-25页 |
| ·紫花苜蓿结构的自动机模型 | 第25-26页 |
| ·紫花苜蓿生物量生产模型 | 第26-30页 |
| ·逐时光合有效辐射的模拟 | 第27-28页 |
| ·单叶日平均光合同化速率 | 第28-29页 |
| ·单日光合生产同化量 | 第29-30页 |
| ·生物量分配模型 | 第30-33页 |
| ·紫花苜蓿空间结构特征的描述 | 第33-34页 |
| ·紫花苜蓿功能与结构互反馈过程的描述 | 第34-3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 ·模型参数化 | 第36-47页 |
| ·拓扑结构参数 | 第36-43页 |
| ·生物量生产参数 | 第43页 |
| ·生物量分配参数 | 第43-45页 |
| ·空间结构特征参数 | 第45-47页 |
| ·模拟结果及验证 | 第47-51页 |
| ·光合产物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47-48页 |
| ·不同器官累积生物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 | 第48-50页 |
| ·根冠比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 | 第50-51页 |
| ·模型检验 | 第51页 |
| ·可视化结果 | 第51-5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 ·模型创新之处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Abstract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