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农村住宅建筑蓄能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国内外对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蓄能特性的研究 | 第11-14页 |
·基于建筑蓄能的太阳能采暖降温和空调技术研究 | 第14-18页 |
·国内对火炕和地炕的蓄能研究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范围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论文框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寒地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理论研究 | 第23-35页 |
·建筑蓄能相关概念解释 | 第23-24页 |
·建筑蓄能的定义 | 第23页 |
·建筑蓄能的本质 | 第23页 |
·寒地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的能量来源 | 第23-24页 |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简史及寒地建筑蓄能的重要性 | 第24-30页 |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简史及现行节能计算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国内对建筑蓄能与节能关系的争议与论证 | 第26-27页 |
·国外被动式建筑对我国寒地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的启迪 | 第27-30页 |
·寒地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的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太阳能建筑蓄能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采暖热源建筑蓄能的影响因素 | 第33页 |
·蓄能材料设置位置对建筑蓄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辽宁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的适宜方法 | 第35-69页 |
·辽宁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蓄能调研及分析 | 第35-47页 |
·住宅建造现状 | 第35-39页 |
·农村住宅采暖方式及其蓄能效果 | 第39-42页 |
·农村住宅节能与蓄能现状分析 | 第42页 |
·辽宁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的有利因素 | 第42-47页 |
·辽宁农村住宅建筑蓄能系统设计 | 第47-52页 |
·能量的采集 | 第47-48页 |
·能量的输送 | 第48-49页 |
·能量的储存 | 第49-51页 |
·热回收装置 | 第51页 |
·控制系统 | 第51-52页 |
·能量分配 | 第52页 |
·辽宁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建筑蓄能适宜方法 | 第52-62页 |
·集热蓄热一体式蓄能方法 | 第52-59页 |
·集热蓄热分离式蓄能方法 | 第59-61页 |
·混合式太阳能建筑蓄能方法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辽宁地区农村住宅采暖热源蓄能方法 | 第62-64页 |
·蓄能热源的选择 | 第62页 |
·卵石蓄热炕蓄能 | 第62-64页 |
·辽宁地区农村住宅建筑构件蓄能一体化混合蓄能方法 | 第64-69页 |
·空心砌块填土蓄能体系工作原理 | 第64-66页 |
·空心砌块填土蓄能体系 | 第66-69页 |
第四章 辽宁省农村低能耗蓄能样板房设计 | 第69-93页 |
·方案一 | 第69-84页 |
·方案介绍 | 第69-73页 |
·理论热工计算 | 第73页 |
·能量模拟评估 | 第73-84页 |
·方案二 | 第84-87页 |
·方案三 | 第87-9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3-95页 |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3-94页 |
·未来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