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述评 | 第10-14页 |
(一) 从公民社会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 | 第10页 |
(二) 从法学的角度探究群体性事件 | 第10-12页 |
(三) 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群体性事件 | 第12页 |
(四) 从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应对群体性事件 | 第12-13页 |
(五)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二) 案例研究法 | 第15-16页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五、 本文的创新和难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政治参与理论概述 | 第17-29页 |
一、 政治参与的概念 | 第17-20页 |
二、 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 | 第20-26页 |
(一) 影响政治参与的经济因素 | 第20-21页 |
(二) 影响政治参与的公民素质因素 | 第21-23页 |
(三) 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 | 第23-24页 |
(四) 影响政治参与的制度因素 | 第24-26页 |
三、 政治参与的价值 | 第26-29页 |
(一)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和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 | 第27页 |
(二)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 | 第27页 |
(三)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培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 第27-28页 |
(四)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 | 第28页 |
(五)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社会公平 | 第28页 |
(六)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概述 | 第29-42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29-31页 |
二、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 第31-34页 |
(一) 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的态势且规模越来越大 | 第32页 |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 第32页 |
(三) 谣言借助新媒体加剧了事件的恶化 | 第32-33页 |
(四) 行为手段的激进性和暴力性 | 第33页 |
(五) 群体性事件处置难度大 | 第33-34页 |
三、 典型案例分析 | 第34-38页 |
(一) 贵州瓮安事件 | 第34-36页 |
(二) 乌坎事件 | 第36-37页 |
(三) 事件分析 | 第37-38页 |
四、 群体性事件的功能 | 第38-42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正功能 | 第38-40页 |
(二) 群体性事件的负功能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 第42-58页 |
一、 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民众合法利益受损导致民众社会挫折感增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济性原因 | 第42-44页 |
二、 教育的偏差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教育原因 | 第44-47页 |
三、 公民文化的缺乏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文化原因 | 第47-49页 |
四、 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性原因 | 第49-57页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 | 第49-52页 |
(二)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不完善 | 第52-53页 |
(三) 信访制度功能异化 | 第53-56页 |
(四) 司法制度不健全,民众权益不能得到有效救济 | 第56-57页 |
五、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导致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政治参与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对策分析 | 第58-66页 |
一、 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58-59页 |
二、 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 第59-60页 |
三、 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 | 第60-62页 |
四、 完善政治体制机制,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以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 第62-65页 |
(一)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人大代表的代表性 | 第62-63页 |
(二)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保障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 | 第63-64页 |
(三) 完善信访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政治权益 | 第64页 |
(四) 完善司法制度,维护司法独立 | 第64-65页 |
五、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 第65-66页 |
(一) 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 第65-66页 |
(二) 完善公共政策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化水平 | 第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