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导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国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迅速 | 第11页 |
·当前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开展情况不理想 | 第11-12页 |
·我国银行业分散信用风险的需求日益增强 | 第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对信用违约互换本质的探讨 | 第13-14页 |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的理论综述 | 第14页 |
·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可行性分析的理论综述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信用违约互换概述 | 第18-27页 |
·信用违约互换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21页 |
·信用违约互换的功能 | 第21-23页 |
·转移信用风险 | 第21页 |
·价格发现 | 第21-22页 |
·增加银行流动性 | 第22-23页 |
·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 第23页 |
·信用违约互换交易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23-27页 |
·交易对手风险 | 第24页 |
·操作性风险 | 第24页 |
·道德风险 | 第24-25页 |
·场外交易导致监管缺失 | 第25-26页 |
·风险集中导致系统性风险 | 第26-27页 |
3 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及规模 | 第27页 |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健全 | 第27-29页 |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达 | 第29-30页 |
·政府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 第30-31页 |
·专业人才的规模和素质 | 第31-32页 |
4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2-47页 |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理论简介 | 第32页 |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结构化定价方法中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约化定价方法中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指标处理 | 第36页 |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36-45页 |
·理论分析模型建立 | 第37页 |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检验 | 第37-41页 |
·单个因素对信用违约互换价格的影响检验 | 第41-45页 |
·实证结果小结 | 第45-47页 |
5 我国银行业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析 | 第47-54页 |
·我国银行业开展 CRM 交易的现状 | 第47-48页 |
·我国银行业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有利条件 | 第48-51页 |
·我国债券市场庞大且日渐成熟 | 第48-50页 |
·部分银行拥有参与 CRM 交易的经验 | 第50页 |
·具备一定的制度基础 | 第50-51页 |
·我国银行业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不利条件 | 第51-54页 |
·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 第51-52页 |
·相关专业人才匮乏 | 第52-53页 |
·对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有效监管难度较高 | 第53-54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为我国银行业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创造条件的建议 | 第54-58页 |
·引入交易保证金制度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 第54-55页 |
·加强监管协调建立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信用披露机制 | 第55页 |
·加大培养专业人才力度 | 第55-57页 |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 第57页 |
·银行加强内部建设循序渐进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 | 第57-58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