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有关增能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 | 第14页 |
(三) 智障人士就业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四) 就业援助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6-23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二) 理论支撑 | 第19-20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喜憨茶舍服务对象就业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一、 喜憨茶舍服务对象就业现状 | 第23-28页 |
(一) 服务对象基本特征 | 第23-25页 |
(二) 服务对象生活概况 | 第25页 |
(三) 服务对象心理状况 | 第25-26页 |
(四) 自身能力限制导致就业不充分 | 第26-27页 |
(五) 智障家庭鼓励子女参与就业理由 | 第27-28页 |
二、 智障人士就业潜能 | 第28-30页 |
(一) 个体特质潜能 | 第29页 |
(二) 人际交往优势 | 第29页 |
(三) 社会层面保障 | 第29-30页 |
三、 喜憨茶舍学员就业潜能 | 第30-34页 |
(一) 智障人士自身潜能 | 第30-31页 |
(二) 家庭和同辈群体支持 | 第31-32页 |
(三) 整合社会资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喜憨茶舍就业援助实践 | 第34-46页 |
一、 “喜憨茶舍”服务概况 | 第34-36页 |
(一) 喜憨茶舍基本情况介绍 | 第34-35页 |
(二) 服务开展概况 | 第35-36页 |
二、 针对学员个体的实践 | 第36-39页 |
(一) 生活能力训练 | 第36-37页 |
(二) 职业技能培训 | 第37-38页 |
(三) 沟通能力增强 | 第38页 |
(四) 休闲娱乐调节 | 第38-39页 |
三、 针对学员家庭及同辈群体的实践 | 第39-43页 |
(一) 家庭层面的实践 | 第39-41页 |
(二) 同辈群体层面实践 | 第41-43页 |
四、 社会层面实践 | 第43-46页 |
(一) 整合社会资源 | 第43-44页 |
(二) 社会倡导与宣传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喜憨茶舍就业援助增能成效及困境 | 第46-56页 |
一、 服务指标完成情况 | 第46-47页 |
二、 服务对象个体层面增能效果 | 第47-49页 |
三、 智障家长对服务的认可 | 第49-53页 |
(一) 家长对喜憨茶舍知晓度 | 第49-50页 |
(二) 家长对喜憨茶舍满意度 | 第50-53页 |
四、 喜憨茶舍就业援助增能困境 | 第53-56页 |
(一) 个训服务缺乏 | 第53页 |
(二) 人力资源缺乏 | 第53页 |
(三) 服务专业性缺乏 | 第53-54页 |
(四) 服务目标系统不全面 | 第54页 |
(五) 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低 | 第54页 |
(六) 相关部门援助不足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完善智障人士就业援助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一、 强化社会工作理论、理念介入 | 第56-57页 |
(一) 社会工作理论介入:增能理论 | 第56页 |
(二) 社会工作理念介入:助人自助、平等参与共享 | 第56-57页 |
二、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智障人士就业援助的构想 | 第57-60页 |
(一) 明确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原则 | 第57-58页 |
(二) 增能视角下的个案工作介入 | 第58-59页 |
(三) 增能视角下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59-60页 |
(四) 增能视角下的社区工作介入 | 第60页 |
三、 灵活运用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62-64页 |
一、 总结 | 第62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62-64页 |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63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