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养猪废水特点 | 第10页 |
| ·养猪废水处理工艺现状 | 第10-11页 |
| ·厌氧消化液的后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 ·短程硝化工艺的实现方法 | 第12-15页 |
| ·低溶解氧浓度(DO) | 第12-13页 |
| ·高温 | 第13页 |
| ·高 pH | 第13页 |
| ·高浓度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抑制 | 第13-14页 |
| ·实时控制曝气时间 | 第14-15页 |
| ·环境交替 | 第15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17-21页 |
| ·试验装置和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 ·试验装置 | 第17-18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18页 |
|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18-19页 |
| ·试验用水来源和水质 | 第18-19页 |
| ·试验用污泥 | 第19页 |
| ·运行方式 | 第19-2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第3章 0#IASBR 短程硝化系统的研究 | 第21-41页 |
| ·短程硝化启动 | 第21-22页 |
| ·亚硝酸盐的积累结果 | 第22-26页 |
| ·氨氮和 COD 负荷 | 第22-23页 |
| ·氮素转化和亚硝酸盐积累结果 | 第23-26页 |
|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26-30页 |
| ·对 CODs 和 TN 的去除效果 | 第30-33页 |
| ·对 COD 的去除率 | 第30-32页 |
| ·对 TN 的去除率 | 第32-33页 |
| ·污泥生长特点 | 第33-34页 |
| ·不同反应周期内 pH、溶解氧变化规律和分析 | 第34-39页 |
| ·第一次启动期间周期内 pH、溶解氧变化规律和分析 | 第35-36页 |
| ·第二次启动期间周期内 pH、溶解氧变化规律和分析 | 第36-38页 |
| ·稳定短程硝化期间周期内 pH、溶解氧变化规律和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1#、2#IASBR 短程硝化系统的启动研究 | 第41-58页 |
| ·短程硝化的启动 | 第41-42页 |
| ·亚硝酸盐积累结果和分析 | 第42-49页 |
| ·COD、氨氮负荷 | 第42-44页 |
| ·IASBR 亚硝酸盐积累结果和分析 | 第44-49页 |
| ·氨氮去除效果 | 第49页 |
| ·总菌及硝化菌数量变化 | 第49-51页 |
| ·对 COD 和 TN 的去除效果 | 第51-55页 |
| ·进水中污染物浓度 | 第51-52页 |
|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52-54页 |
| ·TN 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 ·不同反应周期内 pH 变化规律和分析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1#、2#IASBR 短程硝化的稳定运行 | 第58-74页 |
| ·短程硝化的稳定结果 | 第58-64页 |
| ·运行负荷和温度 | 第58页 |
| ·短程硝化稳定结果 | 第58-60页 |
| ·温度变化对氨氮稳定去除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氨氮去除效果 | 第62-63页 |
| ·总菌及硝化菌数量变化 | 第63-64页 |
| ·COD 和 TN 去除效果 | 第64-67页 |
| ·污泥性状和生长情况 | 第67-69页 |
| ·不同反应周期内 pH、DO 和 ORP 的变化规律和分析 | 第69-73页 |
| ·重金属在系统中的累积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页 |
| ·建议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