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挤压论文--有色金属及合金挤压论文

AZ31镁合金挤压成形微观组织演化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引言第13-16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第14-16页
   ·镁合金的发展现状第16-21页
     ·镁合金的基本性质第16-17页
     ·镁合金的工业应用第17-18页
     ·镁合金的塑性成形技术第18-21页
   ·镁合金塑性成形过程微观组织的试验研究第21-24页
     ·镁合金的动态再结晶第21-23页
     ·镁合金的织构第23-24页
   ·镁合金塑性成形过程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第24-28页
     ·微观组织的模拟方法第24-25页
     ·镁合金形变织构的模拟第25-28页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8-29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9-32页
第二章 耦合滑移、孪晶的多晶体塑性力学模型第32-57页
   ·引言第32页
   ·滑移主导的单晶体塑性力学模型第32-40页
     ·基于率相关的单晶体塑性力学模型第32-38页
     ·模型的验证第38-40页
   ·滑移主导的多晶体塑性力学模型第40-44页
     ·泰勒模型第40-41页
     ·弹塑性自洽模型第41-43页
     ·模型的验证和对比第43-44页
   ·耦合滑移、孪晶的多晶体塑性力学模型第44-56页
     ·镁合金低温下的塑性变形机制第44-45页
     ·孪晶的旋转模型第45-47页
     ·模型的验证和对比第47-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铸态AZ31镁合金热压缩过程微观组织演化的实验研究第57-74页
   ·引言第57页
   ·实验步骤第57-60页
   ·实验分析第60-73页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60-63页
     ·AZ31 镁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化第63-68页
     ·宏观织构演变第68-72页
     ·变形织构和再结晶织构第72-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AZ31镁合金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晶体塑性力学的耦合计算方法第74-86页
   ·引言第74页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晶体塑性力学耦合计算方法第74-75页
   ·AZ31 镁合金的高温再结晶动力学第75-80页
     ·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应变第75-78页
     ·动态再结晶百分数第78-80页
   ·材料参数的拟合第80-82页
   ·再结晶晶粒取向的选择第82-84页
   ·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晶体塑性力学耦合计算方法的验证第84-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棒材挤压对AZ31镁合金微观组织和屈服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第86-103页
   ·引言第86页
   ·实验步骤第86-88页
   ·挤压棒材的微观组织分析第88-99页
     ·微观组织观察第88-96页
     ·织构测量第96-99页
   ·考虑晶粒取向影响的屈服强度描述第99-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AZ31镁合金型材挤压过程的宏微观集成计算第103-117页
   ·引言第103页
   ·实验步骤第103-105页
   ·实验分析第105-107页
     ·微观组织观察第105-106页
     ·宏观织构分布第106页
     ·挤压型材的屈服强度第106-107页
   ·基于解耦方式的挤压织构模拟第107-114页
     ·镁合金挤压的有限元模拟第108-110页
     ·挤压成形的温度场分布第110-112页
     ·考虑温度场变化的作用第112页
     ·挤压棒材的织构模拟第112-114页
   ·AZ31 镁合金型材挤压的宏微观集成计算第114-116页
     ·挤压型材的织构模拟第114-116页
     ·挤压型材的屈服强度计算第116页
   ·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7-120页
   ·主要结论第117-118页
   ·创新点第118-119页
   ·研究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波长直径氧化硅光纤和液芯光纤理论分析、实验制备和应用研究
下一篇:空间非合作目标自主随动跟踪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