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 | 第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 以植物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 | 第12-17页 |
1.1 疫苗 | 第12-14页 |
1.2 抗体 | 第14-15页 |
1.3 其他药用蛋白 | 第15-17页 |
2 影响药用多肽在植物中生产的因素 | 第17-18页 |
2.1 植物的转化稳定性 | 第17页 |
2.2 启动子及其活性 | 第17页 |
2.3 转录后加工 | 第17页 |
2.4 蛋白质的稳定性 | 第17-18页 |
3 提高外源蛋白在植物体中表达的策略 | 第18-21页 |
3.1 改变或附加表达载体的调控元件,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 | 第18页 |
3.2 用融合基因生产外源蛋白 | 第18页 |
3.3 利用分泌途径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18-20页 |
3.4 通过重组蛋白的细胞定位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 | 第20-21页 |
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第21-25页 |
4.1 GUS基因的安全性 | 第23-24页 |
4.2 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及其消除 | 第24-25页 |
5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和遗传急定性 | 第25-29页 |
5.1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 | 第25-27页 |
5.2 转化植株中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胸腺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试剂 | 第29页 |
1.3 方法 | 第29-31页 |
1.3.1 构建方法 | 第29页 |
1.3.2 引物及PCR反应程序 | 第29页 |
1.3.3 DNA片段的回收 | 第29-30页 |
1.3.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1.3.5 转化 | 第30页 |
1.3.6 质粒的提取 | 第30-31页 |
1.3.7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1.3.8 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31页 |
2 结果 | 第31-33页 |
2.1 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31页 |
2.2 转化农杆菌的鉴定 | 第31-32页 |
2.3 表达载体的构建图谱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胸腺肽基因对胡萝卡的遗传转化 | 第33-38页 |
1 材料 | 第33页 |
2 方法 | 第33-35页 |
2.1 胡萝卜无菌苗的获得 | 第33页 |
2.2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第33页 |
2.3 侵染 | 第33页 |
2.4 选择培养 | 第33页 |
2.5 生根培养 | 第33页 |
2.6 无菌苗的移栽 | 第33页 |
2.7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33-34页 |
2.8 探针的标记 | 第34页 |
2.9 Southern杂交 | 第34页 |
2.10 RNA的提取 | 第34页 |
2.11 RT—PCR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1 探针的标记 | 第35页 |
3.2 植株的再生 | 第35-36页 |
3.3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36页 |
3.4 PCR阳性株的Southern杂交 | 第36-37页 |
3.5 再生植株的RT—PGR检测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胸腺肽基因对番茄的遗传转化 | 第38-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39页 |
1.2.1 番茄无菌苗的获得 | 第38页 |
1.2.2 叶盘转化 | 第38页 |
1.2.3 选择培养 | 第38页 |
1.2.4 生根培养 | 第38页 |
1.2.5 无菌苗的移栽 | 第38页 |
1.2.6 植株的检测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2.1 番茄植株的再生 | 第39页 |
2.2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39-40页 |
2.3 再生植株的Southern杂交 | 第40页 |
2.4 RT—PCR | 第40-41页 |
第五部分 降钙素基因对胡萝卜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41-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方法 | 第41-42页 |
1.2.1 胡萝卡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1页 |
1.2.2 微弹的制备 | 第41页 |
1.2.3 基因枪法转化胡萝卜愈伤 | 第41页 |
1.2.4 胡萝卡再生苗的诱导 | 第41页 |
1.2.5 探针的标记 | 第41-42页 |
1.2.6 胡萝卡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outhern杂交 | 第42页 |
1.2.7 RNA的提取 | 第42页 |
1.2.8 Northern杂交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2.1 探针的标记 | 第42页 |
2.2 胡萝卡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42-43页 |
2.3 再生植株的Southern杂交 | 第43-45页 |
第六部分 多元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页 |
1.1 材料 | 第45页 |
1.2 方法 | 第45页 |
2 结果 | 第45-55页 |
2.1 载体的构建图谱和酶切鉴定 | 第45-53页 |
2.1.1 PR1B—G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45-47页 |
2.1.2 P71B—G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47-48页 |
2.1.3 P7—G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48-49页 |
2.1.4 P71BG—THY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49-50页 |
2.1.5 P71BG—CT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50-51页 |
2.1.6 P7G—CT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51-52页 |
2.1.7 P7G—THY的构建和酶切鉴定 | 第52-53页 |
2.2 多元表达载体对胡萝卡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第53-55页 |
第七部分 讨论和结论 | 第55-58页 |
1 讨论 | 第55-57页 |
1.1 胸腺肽基因对胡萝卡的遗传转化 | 第55页 |
1.2 降钙素基因转化胡萝卡愈伤组织 | 第55-56页 |
1.3 目的基因在转化植株中的遗传稳定性 | 第56页 |
1.4 多元基因对胡萝卜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及植株再生 | 第56页 |
1.5 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7页 |
2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八部分 附录 GUS基因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8-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页 |
1.1 材料 | 第58页 |
1.2 方法 | 第58页 |
2 结果 | 第58-60页 |
2.1 分泌型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58页 |
2.2 分泌型载体PBI121—1B的构建图谱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