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3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1 世界金融趋势—金融全球化 | 第15页 |
§1.1.2 现实的反差—繁荣与贫困共存 | 第15-16页 |
§1.1.3 历史性的机遇—西部大开发 | 第16页 |
§1.1.4 西部主要推动力——金融资本 | 第16-17页 |
§1.1.5 金融一体化的“挡路虎”——金融结构区域失衡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2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5页 |
§1.3.1 国外研究理论与实践 | 第20-22页 |
§1.3.2 国内研究理论与实践 | 第22-24页 |
§1.3.3 总体述评 | 第24-2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6页 |
§1.5 研究的地域范围及其概况 | 第26-28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金融结构理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30-43页 |
§2.1 金融结构的含义及其各要素功能 | 第30-36页 |
§2.1.1 金融结构的含义 | 第30-32页 |
§2.1.2 金融机构及其功能 | 第32-33页 |
§2.1.3 金融市场及其功能 | 第33-34页 |
§2.1.4 金融工具及其功能 | 第34-36页 |
§2.2 金融抑制理论及其对经济的作用 | 第36-37页 |
§2.3 金融深化理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7-38页 |
§2.4 金融结构理论及金融结构的变化 | 第38-40页 |
§2.4.1 理论内容及意义 | 第38-39页 |
§2.4.2 金融相关比率 | 第39-40页 |
§2.4.3 金融结构的变化 | 第40页 |
§2.5 金融结构不断重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国外金融结构的实践与评价 | 第43-62页 |
§3.1 美国金融结构的实践简述 | 第43-48页 |
§3.1.1 美国的金融体系 | 第43-44页 |
§3.1.2 美国金融市场结构 | 第44-45页 |
§3.1.3 美国金融工具结构特征 | 第45页 |
§3.1.4 美国金融结构的新变化 | 第45-46页 |
§3.1.5 美国金融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处 | 第46-48页 |
§3.2 德国金融结构的实践简述 | 第48-51页 |
§3.2.1 德国金融机构变化 | 第48-49页 |
§3.2.2 德国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 | 第49页 |
§3.2.3 德国金融市场结构 | 第49页 |
§3.2.4 德国金融结构特点 | 第49-51页 |
§3.3 日本金融结构实践简述 | 第51-53页 |
§3.3.1 日本金融组织结构 | 第51页 |
§3.3.2 日本金融市场及其工具种类 | 第51-52页 |
§3.3.3 日本区域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 | 第52页 |
§3.3.4 日本近年来的金融改革 | 第52-53页 |
§3.4 发达国家金融结构模式简述 | 第53-55页 |
§3.4.1 美英模式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 第53-54页 |
§3.4.2 日德模式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 第54-55页 |
§3.5 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考 | 第55-58页 |
§3.5.1 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原因 | 第55-56页 |
§3.5.2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 第56-58页 |
§3.6 各国金融结构变迁实践的评价 | 第58-62页 |
§3.6.1 金融结构发展趋势 | 第58-60页 |
§3.6.2 金融结构变迁中的矛盾 | 第60-62页 |
第四章 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演化及其发展模式 | 第62-83页 |
§4.1 1979-1990年间西部金融发展与结构演化 | 第62-67页 |
§4.1.1 西部金融总量偏小 | 第62-64页 |
§4.1.2 西部金融交易不活跃 | 第64-66页 |
§4.1.3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置偏少 | 第66-67页 |
§4.2 90年代以来西部金融发展与结构演化 | 第67-74页 |
§4.2.1 90年代以来国家整体金融结构进展概览 | 第67-69页 |
§4.2.2 90年代以来西部金融发展与结构变化 | 第69-74页 |
§4.3 西部金融结构单一的表现 | 第74-77页 |
§4.3.1 西部金融相关比率低 | 第74-75页 |
§4.3.2 西部资本形成能力低下 | 第75-76页 |
§4.3.3 金融抑制严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 第76页 |
§4.3.4 西部地方政府行为对金融结构变革干预强大 | 第76-77页 |
§4.4 西部金融结构的发展模式 | 第77-79页 |
§4.4.1 模式选择的困惑 | 第77-78页 |
§4.4.2 我国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结构面临挑战 | 第78-79页 |
§4.5 西部市场开放型金融结构模式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 第79-83页 |
§4.5.1 西部金融结构模式重组的基本原则 | 第79-80页 |
§4.5.2 西部金融结构模式重组的基本内容 | 第80-83页 |
第五章 西部地区银行体系结构重组 | 第83-100页 |
§5.1 西部银行体系盈利与风险能力分析 | 第83-86页 |
§5.1.1 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在效益上的比较 | 第83-84页 |
§5.1.2 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比较 | 第84-85页 |
§5.1.3 西部银行体系潜在金融风险大 | 第85-86页 |
§5.2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结构分析 | 第86-88页 |
§5.2.1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制度存在问题 | 第86-87页 |
§5.2.2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设想 | 第87-88页 |
§5.3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完善 | 第88-92页 |
§5.3.1 政策性银行特征 | 第88-89页 |
§5.3.2 政策性银行的功能 | 第89-90页 |
§5.3.3 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 | 第90-91页 |
§5.3.4 我国政策性银行完善的对策 | 第91-92页 |
§5.4 培育和发展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 | 第92-96页 |
§5.4.1 西部区域股份制银行发展的必要性 | 第92-94页 |
§5.4.2 我国区域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和现状 | 第94-95页 |
§5.4.3 西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 第95-96页 |
§5.5 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区域差异与效应 | 第96-100页 |
§5.5.1 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 | 第96-98页 |
§5.5.2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区域差异 | 第98-99页 |
§5.5.3 银行业开放效应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体系重组 | 第100-119页 |
§6.1 西部货币市场发展 | 第100-101页 |
§6.1.1 西部货币市场框架 | 第100页 |
§6.1.2 西部货币市场建设的政策导向 | 第100-101页 |
§6.2 西部资本市场发展 | 第101-105页 |
§6.2.1 西部上市公司实证考察 | 第101-102页 |
§6.2.2 西部证券(中介)公司经营分析 | 第102-103页 |
§6.2.3 西部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 第103-104页 |
§6.2.4 利用创业板市场促进西部大开发 | 第104-105页 |
§6.3 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工具创新 | 第105-109页 |
§6.3.1 金融工具创新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6.3.2 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历程和问题 | 第107-109页 |
§6.3.3 西部金融工具创新的目标与准则 | 第109页 |
§6.4 西部产业投资基金的创立 | 第109-112页 |
§6.4.1 投资基金的概况 | 第109-110页 |
§6.4.2 产业投资基金及在西部设立的必要性 | 第110页 |
§6.4.3 西部组建产业投资基金的原则 | 第110-111页 |
§6.4.4 西部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 | 第111页 |
§6.4.5 西部产业投资基金的使用方向 | 第111-112页 |
§6.5 西部基础设施境外资产证券化——发行境外证券 | 第112-115页 |
§6.5.1 境外资产证券化与目标资产的选择 | 第112-113页 |
§6.5.2 境外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程序 | 第113-115页 |
§6.6 建立西部区域金融(市场)中心 | 第115-119页 |
§6.6.1 金融中心的概念与功能 | 第115-116页 |
§6.6.2 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116-117页 |
§6.6.3 西安金融业的现状与近期对策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结构重组 | 第119-138页 |
§7.1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 | 第119-123页 |
§7.1.1 制度及其变迁 | 第119-120页 |
§7.1.2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制度演化 | 第120-121页 |
§7.1.3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演化 | 第121-122页 |
§7.1.4 正规金融组织未能很好的向农产提供金融服务 | 第122-123页 |
§7.2 西部农村信用社经营制度分析 | 第123-127页 |
§7.2.1 基本情况 | 第123页 |
§7.2.2 经营制度中的问题 | 第123-126页 |
§7.2.3 西部农村信用社经营制度改革 | 第126-127页 |
§7.3 西部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研究 | 第127-129页 |
§7.3.1 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异化 | 第127-128页 |
§7.3.2 农村合作信用社性质的回归 | 第128-129页 |
§7.4 西部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创新 | 第129-133页 |
§7.4.1 小额信贷及其发展 | 第129-131页 |
§7.4.2 西部小额信贷制度及其创新 | 第131-133页 |
§7.5 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研究 | 第133-138页 |
§7.5.1 西部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第133-134页 |
§7.5.2 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 | 第134-135页 |
§7.5.3 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向 | 第135-136页 |
§7.5.4 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策略 | 第136-138页 |
第八章 西部地区金融结构重组的宏观政策建议 | 第138-148页 |
§8.1 金融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138-140页 |
§8.1.1 金融政策的含义与作用 | 第138-139页 |
§8.1.2 金融政策作用的发挥 | 第139-140页 |
§8.2 统一金融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 | 第140-142页 |
§8.2.1 金融政策的总体效果 | 第140页 |
§8.2.2 金融政策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 | 第140-142页 |
§8.3 现阶段西部开发的金融政策存在不足 | 第142-143页 |
§8.4 金融政策的层次化设想 | 第143-148页 |
§8.4.1 金融政策层次化的意义 | 第143-144页 |
§8.4.2 西部中观层次金融政策的原则 | 第144-145页 |
§8.4.3 西部中观层次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 第145-148页 |
结束语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作者简介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