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页 |
·现代设计方法在铁路设计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米轨行李车 | 第11-12页 |
·米轨发电车 | 第12-13页 |
·独立供电 | 第12页 |
·集中供电 | 第12-13页 |
·混合供电 | 第13页 |
·发电车供电方式 | 第13页 |
·米轨行李车改造成米轨发电车的依据和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车架系统的改造方案研究和技术设计 | 第16-27页 |
·柴油发电机的选用 | 第16-17页 |
·发电车的平面布置 | 第17-18页 |
·分散冷却布置 | 第17-18页 |
·集中冷却布置 | 第18页 |
·初始设计改造为发电车后的车内设备布置方案 | 第18-20页 |
·米轨转向架初步设计 | 第20-26页 |
·209T型客车转向架 | 第20-22页 |
·构架 | 第22-23页 |
·摇枕弹簧悬挂装置 | 第23页 |
·纵向牵引拉杆和摇臂结构 | 第23-25页 |
·轮对轴箱弹簧装置 | 第25页 |
·米轨转向架初步设计方案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车架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27-43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ANSYS有限元软件 | 第29-30页 |
·APDL语言 | 第30-31页 |
·基于APDL语言的ANSYS优化设计 | 第31-32页 |
·结构优化设计三种方法 | 第31页 |
·基于APDL的ANSYS优化设计的步骤 | 第31-32页 |
·ANSYS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 | 第32页 |
·单元类型选取 | 第32-33页 |
·Beam188单元介绍 | 第33-34页 |
·车架的APDL参数化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车架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35-42页 |
·车架强度的评定标准 | 第35-36页 |
·车架刚度的评定标准 | 第36页 |
·车架改造后载荷分布 | 第36页 |
·约束处理 | 第36页 |
·在第一工况下的计算结果 | 第36-37页 |
·在第二、三工况下的车架静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车架结构补强和改造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车架动力学分析 | 第43-55页 |
·车架模态分析 | 第43-48页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43页 |
·结构模态分析目的 | 第43-44页 |
·ANSYS模态分析方法 | 第44页 |
·车架模态分析命令流 | 第44页 |
·车架模态振型分析 | 第44-48页 |
·车架的谐响应分析 | 第48-54页 |
·谐响应分析理论 | 第48页 |
·谐响应分析目的 | 第48-49页 |
·谐响应分析求解方法 | 第49页 |
·ANSYS谐响应分析命令流 | 第49-50页 |
·谐响应分析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米轨转向架参数的初选与计算 | 第55-60页 |
·一系、二系弹簧悬挂装置系数的选择 | 第55-56页 |
·一系弹簧悬挂装置参数初选 | 第55页 |
·二系弹簧悬挂装置参数初选 | 第55-56页 |
·双圆弹簧的等效单圆弹簧外形参数计算 | 第56-57页 |
·双圆弹簧的等效单圆弹簧垂向、横向、纵向刚度计算 | 第57-59页 |
·垂向油压减震器的参数初选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基于SIMPACK的车架系统整体动力学分析 | 第60-100页 |
·车辆动力学概述 | 第60页 |
·SIMPACK软件介绍 | 第60-61页 |
·整车模型的简化和搭建 | 第61-62页 |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方法 | 第62-65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62-63页 |
·平稳性指标 | 第63页 |
·轮轨横向力 | 第63-64页 |
·脱轨系数 | 第64页 |
·轮重减载率 | 第64-65页 |
·米轨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研究 | 第65-68页 |
·系统模型振型分析 | 第65-66页 |
·车辆系统的运动线性稳定性研究 | 第66-67页 |
·车辆系统的运动非线性稳定性研究 | 第67-68页 |
·一系、二系悬挂参数的优化 | 第68-98页 |
·一系悬挂参数优化 | 第69-79页 |
·二系悬挂参数优化 | 第79-85页 |
·外轨超高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 第85-89页 |
·400~1000m半径曲线通过性能计算 | 第89-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