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口援助模式与运行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导论 | 第18-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基于现实层面的考察 | 第18-19页 |
·基于理论层面的考察 | 第19页 |
·基于内涵层面的考察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范围 | 第23页 |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局限 | 第24-26页 |
·能的创新 | 第24-25页 |
·存在的局限 | 第25-2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6-53页 |
·国外文献概述 | 第26-28页 |
·援助理论 | 第26-27页 |
·援助实践 | 第27-28页 |
·国内文献概述 | 第28-48页 |
·概念界定 | 第28-31页 |
·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31-32页 |
·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实施模式 | 第33-34页 |
·运行机制 | 第34-35页 |
·绩效评估 | 第35-36页 |
·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援助教育 | 第37-40页 |
·援助灾区 | 第40-41页 |
·援助西藏 | 第41-44页 |
·援助新疆及兵团 | 第44-45页 |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45-48页 |
·文献简要评论 | 第48-53页 |
3. 理论框架 | 第53-83页 |
·相关理论 | 第53-71页 |
·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第53-56页 |
·区域优势理论 | 第56-61页 |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 第61-64页 |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64-66页 |
·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66-71页 |
·对口援助的模式 | 第71-78页 |
·对口援助的概念 | 第71-72页 |
·对口援助的机制 | 第72-78页 |
·对口援助的运行 | 第78-83页 |
·对口援助的特点 | 第78-80页 |
·对口援助的基础 | 第80-82页 |
·对口援助的目标 | 第82-83页 |
4. 对口援助的历程与演进 | 第83-117页 |
·历史回顾 | 第83-106页 |
·对口援助的初始阶段(1949年-1978年) | 第83-86页 |
·对口援助的探索阶段(1979年-2009年) | 第86-101页 |
·对口援助的深化阶段(2010年至今) | 第101-106页 |
·类型特征 | 第106-115页 |
·以援助的援助方划分 | 第106-109页 |
·以援助的规律性划分 | 第109页 |
·以援助的有偿性划分 | 第109-110页 |
·以援助的领域性划分 | 第110-115页 |
·演进规律 | 第115-117页 |
·救济减少合作增加 | 第115页 |
·动员减少激励增加 | 第115-116页 |
·领域更广范围更准 | 第116-117页 |
5. 对口援助的绩效评价 | 第117-148页 |
·绩效评价的意义和方法概述 | 第117-119页 |
·对口援助新疆的绩效评价 | 第119-132页 |
·援疆历史回顾 | 第119-126页 |
·统计资料分析 | 第126-130页 |
·回归模型分析 | 第130-132页 |
·对口援助西藏的绩效评价 | 第132-143页 |
·援藏历史回顾 | 第132-137页 |
·统计资料分析 | 第137-141页 |
·回归模型分析 | 第141-143页 |
·援助方的绩效评价 | 第143-145页 |
·收益 | 第143-145页 |
·损失 | 第145页 |
·结论 | 第145-148页 |
·对口援助仍十分必要 | 第145-146页 |
·对口援助的重点领域 | 第146页 |
·对口援助与自我发展 | 第146-147页 |
·援助方需要激励机制 | 第147-148页 |
6. 国外经验借鉴 | 第148-159页 |
·国外对本国落后地区的援助实施 | 第148-155页 |
·美国对其西部地区的援助开发 | 第148-150页 |
·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援助开发 | 第150-151页 |
·英国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开发 | 第151-152页 |
·法国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开发 | 第152-153页 |
·日本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开发 | 第153-154页 |
·德国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开发 | 第154-155页 |
·巴西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开发 | 第155页 |
·国外援助经验借鉴 | 第155-159页 |
·援助机构 | 第155-156页 |
·法律保障 | 第156页 |
·产业升级 | 第156页 |
·培育增长极 | 第156-157页 |
·资金筹措 | 第157-158页 |
·科教兴区 | 第158-159页 |
7. 对口援助的转型 | 第159-174页 |
·对口援助面临的新形势 | 第159-166页 |
·经济体制变化 | 第159-161页 |
·经济开放度变化 | 第161-163页 |
·经济实力变化 | 第163-164页 |
·发展理念变化 | 第164-166页 |
·对口援助面临的新要求 | 第166-169页 |
·政治稳定 | 第166-167页 |
·长期利益 | 第167-168页 |
·外资注入 | 第168-169页 |
·新时期对口援助的转型 | 第169-174页 |
·目标分散化 | 第170页 |
·主体多元化 | 第170-172页 |
·内容复杂化 | 第172-173页 |
·过程长期化 | 第173-174页 |
8. 对口援助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第174-18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74-178页 |
·缺乏科学规划 | 第174-175页 |
·缺乏协调机构 | 第175页 |
·缺乏制度体系 | 第175-176页 |
·缺乏保障机制 | 第176-177页 |
·缺乏长效合作 | 第177-178页 |
·政策建议 | 第178-183页 |
·制定科学规划 | 第178-179页 |
·组建协调机构 | 第179-180页 |
·完善制度体系 | 第180-181页 |
·建全保障机制 | 第181-182页 |
·促进长效合作 | 第182-183页 |
·研究展望 | 第183-185页 |
·受援方区域瞄准 | 第183-184页 |
·援助方收益评价 | 第184页 |
·援助方式再创新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8页 |
附录 | 第198-201页 |
致谢 | 第201-20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