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基于STDP的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1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8页
   ·课题研究现状第8-9页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9-11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章 大脑神经系统网络的有关知识第11-17页
   ·神经元相关知识第11-12页
     ·神经元的基本构造第11页
     ·反射弧基本构造第11-12页
   ·神经元动作电位相关知识第12-14页
     ·神经冲动及其传导方式第12-13页
     ·静息电位第13页
     ·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递第13-14页
   ·突触的结构及突触可塑性第14-16页
     ·突触的分类第15-16页
     ·突触可塑性第16页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三章 STDP突触系统的输入动力学模型研究第17-27页
   ·STDP学习法则第17-18页
     ·Hebbian学习法则第17页
     ·STDP(Spike-Timing Dependent Plasticity)第17-18页
   ·H-H神经元模型建模第18-21页
     ·神经元模型的选择第18-19页
     ·H-H神经元的电路模型第19-20页
     ·输入信号对HH神经元膜电压的影响第20-21页
   ·动态分子扩散分析与建模第21-23页
     ·谷氨酸信号分析第21-22页
     ·信号传导过程的建模第22页
     ·谷氨酸信号建模仿真结果第22-23页
   ·反向传播机制的建模第23-26页
     ·反向传播的生物物理机制第23-24页
     ·轴突-树突连接模型的电路设计第24-25页
     ·反向传播树突信号的仿真结果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STDP突触内部结构模型建模第27-34页
   ·STDP突触系统模型设计第27-28页
     ·STDP突触机制分析第27页
     ·STDP突触系统模型的设计第27-28页
     ·STDP突触系统模型分析第28页
   ·NMDA感受器设计第28-30页
     ·NMDA感受器的电导第28-29页
     ·谷氨酸信号与树突信号的叠加关系第29-30页
     ·钙离子的算法研究第30页
   ·NMDA感受器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0-31页
   ·钙离子电流总信号控制模型第31-33页
     ·钙离子信号控制步骤第31-32页
     ·AMPA感受器与突触强度的关系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五章 STDP突触系统模型的系统仿真与验证结果第34-44页
   ·计算机实验仿真模型第34-35页
     ·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第34页
     ·模型参数分析第34-35页
   ·STDP模型的输入信号第35-37页
     ·谷氨酸信号的仿真与分析第35-36页
     ·反向传播树突信号仿真结果及其分析第36-37页
   ·STDP突触系统模型仿真第37-41页
     ·模型的仿真结果第37-40页
     ·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STDP突触系统模型的验证第41-43页
     ·钙离子电流总信号对系统的验证第41-42页
     ·通过改变K_(CaK)参数对系统进行验证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六章 神经元同步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第44-51页
   ·同步现象(synchronization)第44-45页
     ·同步的提出及概念第44页
     ·神经系统领域中的同步第44-45页
   ·耦合神经元网络模型第45-46页
     ·耦合HH神经元方程第45-46页
     ·NW小世界HH神经网络模型第46页
   ·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对STDP突触可塑性影响第46-50页
     ·系统一般情况第46-47页
     ·神经元独立发放情况第47-49页
     ·部分输入神经元同步发放的情况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1-52页
   ·总结第51页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表 HH神经元模型及其参数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拖延的相关性研究--以桂林医学院高职高专班为例
下一篇:φ-混合样本下分布函数在有限个点处的同时统计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