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野生大豆概况 | 第14-15页 |
·野生大豆分类学地位 | 第14页 |
·野生大豆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野生大豆的分布情况 | 第14-15页 |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5-26页 |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15页 |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尺度 | 第15-18页 |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水平 | 第18-24页 |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起源关系研究 | 第26-33页 |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化关系 | 第26页 |
·野生大豆的起源 | 第26-27页 |
·栽培大豆的起源 | 第27-33页 |
第二章 不同叶形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33-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叶形的分布 | 第36页 |
·不同叶形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 | 第36-37页 |
·不同叶形野生大豆的数量性状 | 第37-40页 |
·不同叶形野生大豆的质量性状 | 第40-42页 |
·不同叶形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 | 第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不同百粒重野生大豆的形态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4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百粒重的分布 | 第48页 |
·不同百粒重材料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 | 第48-49页 |
·不同百粒重材料野生大豆的数量性状 | 第49-50页 |
·不同百粒重材料野生大豆的质量性状 | 第50-52页 |
·不同百粒重材料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 | 第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7页 |
第四章 黄淮地区4个野生大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7-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4页 |
·材料 | 第57-59页 |
·方法 | 第59-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AFLP选择性扩增结果及比较 | 第64-67页 |
·野生大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7-68页 |
·种群的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68-73页 |
·Outlier位点分析 | 第73-7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第五章 黄淮地区4个野生大豆种群表观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6-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81页 |
·材料 | 第76-77页 |
·方法 | 第77-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94页 |
·甲基化模式分析 | 第81-86页 |
·野生大豆种群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86-87页 |
·野生大豆表观遗传结构及其与遗传结构比较分析 | 第87-91页 |
·遗传距离、表观遗传距离以及空间地理距离 | 第91-93页 |
·野生大豆种群甲基化敏感outlier位点 | 第93-9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4-97页 |
第六章 黄淮地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97-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材料 | 第97-98页 |
·方法 | 第98-9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8页 |
·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与表观遗传多样性 | 第99-101页 |
·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与表观遗传多样性 | 第101-103页 |
·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的遗传结构 | 第103-10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综合结论与讨论 | 第110-116页 |
·野生大豆的表型变异 | 第110-111页 |
·野生大豆表型性状的进化 | 第111页 |
·野生大豆的遗传分化 | 第111-112页 |
·野生大豆的表观遗传分化 | 第112-113页 |
·进化中的outlier位点 | 第113-114页 |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分化模式探讨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
论文图表统计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