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7-2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9-25页 |
·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 第19-22页 |
·技术集聚的研究 | 第22-24页 |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7-29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9-4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5页 |
·技术创新 | 第29页 |
·技术扩散 | 第29-30页 |
·农业科技园区 | 第30页 |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 | 第30-35页 |
·理论基础 | 第35-43页 |
·系统理论 | 第35-36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6-38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38-39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9-40页 |
·技术差距理论 | 第40页 |
·共生理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43-53页 |
·发展基本情况 | 第43-50页 |
·园区面积 | 第44页 |
·园区资产投资额 | 第44-45页 |
·利润变化 | 第45-46页 |
·园区技术研发与推广 | 第46-50页 |
·园区经营管理模式 | 第5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种类较多规模较小 | 第50页 |
·园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但投入不足 | 第50-51页 |
·园区规划功能不全,特点不明显 | 第51页 |
·园区带动示范能力差异较大 | 第51页 |
·部分园区科技含量不高 | 第51页 |
·园区人才供给缺乏 | 第51-52页 |
·园区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52页 |
·相关政策不配套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水平评价 | 第53-63页 |
·文献梳理 | 第53-54页 |
·研究方法与指标说明 | 第54-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计算结果 | 第57-60页 |
·人均指标主成分的测算 | 第57-60页 |
·地均主成分指标的测量 | 第60页 |
·园区的技术集聚综合水平值测算 | 第60页 |
·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63-83页 |
·理论背景 | 第63-64页 |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64-65页 |
·研究假说的提出 | 第65-67页 |
·结构验证 | 第67-77页 |
·问卷设计与变量选取 | 第67-68页 |
·样本分布和数据收集 | 第68-69页 |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9-70页 |
·建模与检验 | 第70-74页 |
·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潜变量间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76-77页 |
·产业集群对技术集聚影响的再验证 | 第77-81页 |
·研究方法简介 | 第77-78页 |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第78-79页 |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的模式及优化思路 | 第83-97页 |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的模式 | 第83-92页 |
·产业主导型技术集聚模式 | 第83-86页 |
·企业主导型技术集聚模式 | 第86-88页 |
·科研单位主导型技术集聚模式 | 第88-91页 |
·高等院校主导型技术集聚模式 | 第91-92页 |
·模式优化思路 | 第92-95页 |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2-93页 |
·模式优化思路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97-103页 |
·研究结论 | 第97页 |
·政策建议 | 第97-101页 |
·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 第97-98页 |
·发挥政府支持与协调作用 | 第98页 |
·促进园区自身发展 | 第98-101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