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产GSH酿酒酵母的微生物育种

目录第1-8页
缩略词表第8-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谷胱甘肽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第13页
   ·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第13-15页
     ·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第13-14页
     ·谷胱甘肽的应用第14-15页
   ·谷胱甘肽的制备、检测及市场展望第15-20页
     ·谷胱甘肽的制备第15-18页
     ·谷胱甘肽的检测第18-19页
     ·谷胱甘肽的市场展望第19-20页
   ·谷胱甘肽生产菌株的选育第20-22页
     ·谷胱甘肽的生产菌株第20页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的选育第20-22页
   ·基因组重排育种研究概况第22-24页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第23页
     ·基因组重排的方法第23页
     ·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优点和问题第23-24页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4-27页
     ·立题依据第24页
     ·研究内容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菌株筛选及单倍体制备条件优化第27-39页
 前言第27页
   ·实验材料第27-29页
     ·菌株来源第27-28页
     ·仪器设备第28页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28-29页
     ·培养基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1页
     ·菌种筛选第29-30页
     ·谷胱甘肽的测定—DTNB 法第30页
     ·单倍体制备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谷胱甘肽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1页
     ·出发菌株筛选结果第31-32页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2-33页
     ·酶浓度及酶解时间对单倍体制备的影响第33-34页
     ·酶解后加热处理对单倍体制备的影响第34-36页
     ·双倍体与单倍体的显微观察对比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单倍体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第39-49页
 前言第39页
   ·实验材料第39-40页
     ·菌株来源第39页
     ·仪器设备第39页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39-40页
     ·培养基第40页
   ·实验方法第40-41页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0-41页
     ·原生质体的再生第41页
     ·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计算:第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预处理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第41-43页
     ·酶种类与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第43-44页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第44-45页
     ·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第45-47页
     ·原生质体的显微观察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谷胱甘肽产生菌的基因组重排技术育种第49-59页
 前言第49页
   ·实验材料第49-50页
     ·菌株来源第49-50页
     ·仪器设备第50页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50页
     ·培养基第50页
   ·实验方法第50-53页
     ·单倍体制备及原生质体制备第50-51页
     ·原生质体的灭活第51页
     ·原生质体的融合第51页
     ·融合率的计算第51-52页
     ·基因组重排及高产融合子的筛选第52页
     ·非基因组重排对照试验第52页
     ·重排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第52-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原生质体的最佳灭活条件第53-55页
     ·融合温度对融合率的影响第55页
     ·聚乙二醇 6000 浓度与融合率的关系第55-56页
     ·聚乙二醇(PEG)作用时间与融合率的关系第56-57页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的显微观察第57页
     ·基因组重排及高产融合子的筛选第57-58页
     ·非基因组重排对照实验第58页
     ·重排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第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重排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第59-73页
 前言第59页
   ·实验材料第59-60页
     ·菌株来源第59页
     ·仪器设备第59页
     ·培养基第59-60页
   ·实验方法第60-61页
     ·菌种培养第60页
     ·培养基优化单因素实验第60页
     ·发酵条件优化第60-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71页
     ·谷胱甘肽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1页
     ·重排菌株 YR-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61-64页
     ·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第64-67页
     ·重排菌株 YR-1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第67-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棘孢木霉对植物铁营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幼年和成年美味石耳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