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泄泻的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第8-10页 |
·古代文献资料 | 第8页 |
·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8-10页 |
·小儿“脾常不足” | 第8-9页 |
·小儿机体特点 | 第9页 |
·地域环境与季节气候 | 第9-10页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小儿腹泻康颗粒治疗小儿泄泻湿热内蕴证96例临床研究 | 第12-32页 |
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 第12-18页 |
·方案设计 | 第12-13页 |
·设计 | 第12页 |
·随机 | 第12页 |
·对照药选择 | 第12页 |
·样本量 | 第12-13页 |
·病例选择 | 第13-17页 |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脱落标准 | 第15-16页 |
·剔除标准 | 第16页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6页 |
·停药标准 | 第16页 |
·合并用药 | 第16-17页 |
·安全性判定 | 第17页 |
·试验药物与用法 | 第17-18页 |
·试验药品 | 第17页 |
·给药方法 | 第17-18页 |
·观察方法 | 第18页 |
2 临床观察 | 第18-20页 |
·观察项目 | 第18-19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8页 |
·诊断性指标 | 第18-19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19页 |
·疗效判定 | 第19-20页 |
·主要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页 |
·次要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0页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0-27页 |
·一般资料 | 第20-23页 |
·病例入组情况 | 第20页 |
·病例脱失及剔除情况 | 第20页 |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情况 | 第20-21页 |
·两组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 第21-22页 |
·两组患儿疗前大便次数 | 第22页 |
·两组患儿治疗前主症积分情况 | 第22-23页 |
·两组患儿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情况 | 第23页 |
·疗效分析 | 第23-27页 |
·疾病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症候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止泻时间比较 | 第25页 |
·两组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比较 | 第25-26页 |
·两组疗后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治疗组前后积分比较 | 第27页 |
·不良事件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32页 |
·临床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小儿腹泻康颗粒和安慰剂对小儿泄泻(湿热内蕴证)的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小儿腹泻康颗粒对小儿泄泻(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 第28页 |
·小儿腹泻康颗粒治疗泄泻湿热内蕴证的立法依据 | 第28-29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研究现状 | 第36-44页 |
1 概述 | 第36页 |
2 病因病机研究 | 第36-38页 |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36-37页 |
·西医病因研究 | 第37-38页 |
3 临床治疗研究 | 第38-41页 |
·中医治疗研究 | 第38-40页 |
·辩证分型论治 | 第38页 |
·单方验方治疗 | 第38-39页 |
·推拿治疗 | 第39页 |
·穴位敷贴治疗 | 第39-40页 |
·西医治疗研究 | 第40-41页 |
4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件1:流程图 | 第44页 |
附件2:脱水的分度 | 第44-45页 |
附件3 研究病历 | 第45-57页 |
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与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