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法脱除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油茶 | 第13-17页 |
| ·油茶 | 第13-14页 |
| ·茶籽饼粕 | 第14-15页 |
| ·茶皂素 | 第15-17页 |
| ·茶籽饼粕的综合利用 | 第17-18页 |
| ·茶籽饼粕脱毒方法的比较 | 第18-22页 |
| ·微生物发酵饼粕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内容概要 | 第25-26页 |
| ·具体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茶皂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9-47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32页 |
| ·菌种来源 | 第29-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31-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 ·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33页 |
| ·菌种筛选 | 第33-34页 |
| ·菌种鉴定 | 第34-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 ·茶皂素降解菌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37-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茶皂素降解菌摇瓶发酵研究 | 第47-55页 |
| ·前言 | 第47-48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 ·菌株来源 | 第48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8-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9页 |
| ·液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 第49-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 ·茶皂素标准曲线 | 第51页 |
| ·菌种降解茶皂素能力验证结果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 第五章 茶籽饼粕固态发酵及条件优化 | 第55-73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 ·菌株来源 | 第56页 |
| ·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57页 |
|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 ·pH的测定 | 第57页 |
| ·茶皂素含量测定 | 第57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7-58页 |
| ·固态发酵 | 第58页 |
| ·单因素固态发酵 | 第58-59页 |
| ·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71页 |
| ·茶皂素含量及pH的测定结果 | 第59-60页 |
| ·单因素固态发酵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 ·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64-71页 |
| ·重复验证实验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