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辞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6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2. 战后德国文学中的“记忆话语” | 第16-51页 |
| ·对战争记忆的直观书写: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德国文学中的记忆话语 | 第19-30页 |
| ·社会政治背景 | 第19-20页 |
| ·记忆话语 | 第20-30页 |
| ·压抑回忆:纳粹思想的幽灵仍在徘徊? | 第20-23页 |
| ·文学中的记忆话语 | 第23-30页 |
| ·“回忆才是我们的使命”:1959至70年代的文学记忆话语 | 第30-42页 |
| ·作家的政治热情与文学使命 | 第30-36页 |
| ·回忆过去与反思罪责:1959至7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记忆话语 | 第36-42页 |
| ·双重反思与记忆的新维度:80年代初至2000年前后德语文学中的记忆话语 | 第42-50页 |
| ·“68”之后文学的双重反思 | 第42-46页 |
| ·记忆话语的新维度 | 第46-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3、文学、回忆与身份认同 | 第51-63页 |
| ·身份认同 | 第53-56页 |
| ·回忆与身份认同 | 第56-61页 |
| ·文学作为媒介——回忆和身份认同的文学演示 | 第61-63页 |
| 4. 从父亲到哥哥——1980年以来德国自传文学中记忆话语转变与身份认同 | 第63-107页 |
| ·克里斯托夫·梅克尔《字谜画——我的父亲》 | 第63-75页 |
| ·清算还是和解?——对“父亲文学”研究的两种论调 | 第63-67页 |
| ·《字谜画——我的父亲》中的回忆、代际冲突与身份认同 | 第67-75页 |
| ·乌韦·蒂姆《以我的哥哥为例》 | 第75-92页 |
| ·记忆媒介与回忆 | 第76-79页 |
| ·记忆拼图与“哥哥”形象的重构 | 第79-85页 |
| ·对“哥哥”的记忆 | 第79-82页 |
| ·对父亲的记忆 | 第82-84页 |
| ·记忆与梦境 | 第84-85页 |
| ·哥哥——是父辈还是另一个自己? | 第85-92页 |
| ·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失踪的孩子》 | 第92-104页 |
| ·家庭创伤记忆与受害者叙事 | 第94-98页 |
| ·哥哥——叙述者的成长“镜像” | 第98-104页 |
| ·小结:从父亲到哥哥——1980年以来德语自传文学中记忆话语的转变与身份认同 | 第104-107页 |
| 5. 结语 | 第107-10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