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校企协同创新中智力资本转化路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1-22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第22-24页
        1.3.1 校企协同创新第22-23页
        1.3.2 智力资本转化与知识成果转移第23-24页
        1.3.3 路径研究第24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第26-29页
        1.5.1 研究思路第26-28页
        1.5.2 创新之处第28-29页
第二章 校企协同创新中智力资本转化的相关理论第29-35页
    2.1 智力资本理论第29-31页
        2.1.1 资源基础理论第29页
        2.1.2 知识基础理论第29-30页
        2.1.3 智力资本理论的沿革第30-31页
        2.1.4 小结第31页
    2.2 知识管理理论第31-33页
        2.2.1 知识的内涵与分类第31-32页
        2.2.2 知识管理内部增值过程——知识吸收第32页
        2.2.3 知识管理外部增值过程——知识释放第32-33页
        2.2.4 小结第33页
    2.3 协同创新理论第33-35页
        2.3.1 三螺旋理论第33-34页
        2.3.2 协同创新理论第34页
        2.3.3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校企协同创新中智力资本转化路径的理论模型构建第35-47页
    3.1 校企协同创新中智力资本转化路径构成第35-41页
        3.1.1 高校的知识创造路径第35-36页
        3.1.2 高校的知识管理路径第36-37页
        3.1.3 企业的知识价值增值路径第37-39页
        3.1.4 政府的引导路径第39-41页
    3.2 智力资本维度与知识转移效率第41-43页
        3.2.1 人力资本与知识转移效率第41页
        3.2.2 组织资本与知识转移效率第41-42页
        3.2.3 关系资本与知识转移效率第42页
        3.2.4 智力资本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42-43页
    3.3 知识管理过程第43-45页
        3.3.1 知识吸收与知识释放第43页
        3.3.2 智力资本与知识吸收第43-44页
        3.3.3 智力资本与知识释放第44-45页
        3.3.4 知识管理过程与知识转移效率第45页
    3.4 校企协同创新下智力资本转化路径研究的概念模型第45-47页
第四章 校企协同创新中智力资本转化路径研究的方法论第47-57页
    4.1 问卷设计第47-48页
        4.1.1 基本内容第47页
        4.1.2 设计过程第47-48页
        4.1.3 设计结果第48页
        4.1.4 可靠性说明第48页
    4.2 变量测量第48-54页
        4.2.1 智力资本水平第49-51页
        4.2.2 知识管理过程第51-53页
        4.2.3 知识转移效率第53-54页
    4.3 数据采集第54页
    4.4 实证方法第54-57页
        4.4.1 分析步骤第54-55页
        4.4.2 统计工具第55-57页
第五章 实证分析第57-71页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57页
    5.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第57-60页
    5.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第60-71页
        5.3.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第60-63页
        5.3.2 模型的修正及确定第63-66页
        5.3.3 假设检验和路径分析第66-68页
        5.3.4 模型解释与效应分析第68-71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第71-75页
    6.1 研究结论第71-72页
    6.2 对策建议第72-73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83页
致谢第83-8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7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7-88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在揭示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传播特征中的应用
下一篇:X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研究